网络生态环境下的话语情感义表达形式分析
本文选题:网络话语 + 情感义 ; 参考:《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交流更加活跃。网络话语以其独特的个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网络生态环境中,情感的交流和抒发是网络话语表达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网络话语带有强烈的情感义。这一点体现在各种各样的网络话语表达形式上。在网络生态环境下,由各类文字、数字、符号、图画等形式组合形成的话语形式,表达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义。而这种丰富的话语情感表达形式与网络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离不开环境,语言与环境相互作用。因此,本文拟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话语情感义表达形式及其生态环境进行描写和分析。第一章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目的、语料来源、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介绍网络话语的界定、情感义概念、生态语言学概念、情感义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描写网络“流行体”情感义表达形式蔓延的势态。网络“流行体”表达形式的复制性及其承载丰富的情感信息。第三章描写在网络生态环境中的网络话语情感义表达形式“新常态”。第四章描写网络副语言情感义表达形式的多元化情况。第五章分析了网络话语情感义表达形式与技术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网络“言语人”的相互关系以及网络话语情感义表达形式与语言规范化、网络话语使用的建议。网络话语情感义表达形式的丰富多彩是在各种语言生态的大小环境中不断滋生变化、不断发展的。如同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与人、环境必须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整个生态系统在互碍、互动、互促中动态发展。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makes network communication more active. Internet discourse, with its unique personalit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In the networ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emotion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network discourse expression. Therefore, network discourse has a strong emotional meaning. This is reflected in various forms of network discourse expression. In the networ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discourse forms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all kinds of words, numbers, symbols, pictures and so on, express rich and delicate emotional meaning. However, this rich expression of discourse emo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etwor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guag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environment, and language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al meaning of network discourse and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first chapter includes the reason of choosing the topic,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 source of the corpus, the core concept and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network discourse, the concept of emotional meaning, the concept of ecolinguistic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motional meaning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colinguistic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escribes the trend of the spread of the emotional meaning of the popular body on the Internet.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expression form of "popular body" on the network and its bearing rich emotional information.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s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al meaning of network discourse in the networ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fourth chapter describes the diversity of network paralinguistic expressions of emotional meaning.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form of emotional meaning and the technical environmen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interrelation of the network "speech person", the form of emotional meaning expression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language, and the suggestions of the use of the network discourse. The variety of expression forms of emotional meaning in network discourse is constantly growing and developing in the environment of language ecology. Just as in an ecosystem, where species and people, the environment must constantly exchange matter and energy, the whole ecosystem is in the process of obstructing, interacting, and promoting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each other.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鹏翔;“风水”与生态环境[J];文史天地;2003年09期
2 姚文放;;文艺价值的生态环境及其优化[J];学习与探索;1990年05期
3 万里凤;周劭馨;;中国审美文化的生态环境[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4 王本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产初探[J];哲学动态;1995年08期
5 李微;;论以“新计划经济”拯救生态环境[J];环球人文地理;2014年08期
6 殷咏天;;俄罗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J];生态文化;2001年02期
7 王永杰;从胡文化“汉化”看生态环境的迁移对文化转型的影响[J];阴山学刊;2000年04期
8 闫永利;文学的生态环境与经典[J];滨州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9 郭涛,王海娟;论生态环境对综合国力的影响[J];思想战线;2002年02期
10 董玉整;论真理的生态环境[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杜开锐;;天津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管护[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赵文焕;;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构想[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丛;马利民;;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5 黄国勤;;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柏玉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兰桂山;;纵论丰宁县科学治理生态环境的典型经验与做法[A];2009新华杯迎国庆60周年畜牧兽医科技论文集[C];2009年
8 范广鹏;;鞍山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梁流涛;诸培新;;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理及其管理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胡民芳;;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亚楠;旅游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潘玉君;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3 庞贤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N];广西日报;2004年
4 河北唐山 马永平;建立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N];中国建设报;2002年
5 吕志雄;生态环境要好[N];河南日报;2007年
6 记者 王青山;政府应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四川日报;2006年
7 党毅;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初现成效[N];固原日报;2008年
8 记者 朱扬;调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恩施日报;2010年
9 中国人民大学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建设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武国胜;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格局信息图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芳;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及其与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闯;辽宁省大洼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党卓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4 史立静;邢台市农村生态环境问与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蒋政;宁夏中卫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徐双明;区域生态环境服务政府购买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超;天山北坡典型绿洲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灵敏;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佳;鞘蕊苏有效成分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其含量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尼鲁法尔·阿布力米提;坎儿井系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67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67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