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语用学与会话分析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8-06-03 14:28

  本文选题:语用学 + 会话分析 ; 参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语用学与会话分析都研究具体情景中的言语交际,但二者存在显著差异。文章从学科基础、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目标、研究方法和语料以及语境观五个方面,对比、区分了语用学与会话分析。语用学源于语言哲学,主要对具体的语言使用现象和话语的产出和理解过程做出解释,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多样化,分析语料要基于语境。会话分析沿袭了人类方法学及社会学传统,侧重对会话的结构和模式进行发现和描写,是一种对自然发生的会话进行经验研究的方法,分析语料时不提前参考背景知识。
[Abstract]:Both pragmatics and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study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specific situations,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pragmatics from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from five aspects: subject basis,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goal, research methods and corpus, and context view. Pragmatics is derived from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t mainly explains the specific phenomena of language use and the output and comprehension process of discourse.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sources of corpus are diversified, and the analysis of corpus is based on context.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which follows human methodology and sociological tradition, focuses on the discovery and descrip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pattern of conversation. It is a method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naturally occurring conversation, and it does not refer to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the analysis of corpus in advance.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自然,吴亚欣;语用学概略[J];外语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爱;;论语用学研究的新领域——实验语用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周春艳;;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之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张艺;;论言语社区的内部同一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聂莎;;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调查与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5 刘洋;;顺应论下的大学生校园用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6 田莉;蒋琴;;中学生对英语教师语码转换的语言态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7 王运祥;语用失误与教学调整[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8 曲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对当代语言学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9 肖建安;论语言的变化与变异规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冯丽云;《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虹;;警察语言的词汇特点研究[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韦美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及其实现途径[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3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李宏儒;;浦东公务员和教师普通话能力、行为和态度及相关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池昌海;戴红红;;二十年来征婚启事特征变项语言运用变化调查报告[A];中国社会语言学(2013年第1期)[C];2003年

6 林纲;;网络言语社区中的语词接触分析[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1期)[C];2005年

7 龙X 瑜;;浅析话轮转换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A];《网友世界》(2014)[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袁辰霞;新时期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苏剑;语言演化与语言保护: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D];山东大学;2011年

5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廖美珍;问答:法庭话语互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汪如东;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8 张咏;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张卫国;双语学与新疆双语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亮;对比研究: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姜宏楠;肇源话平翘舌问题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连朝霞;“老”=“old”?-“老”字的标记性及其中英文社会认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雷难;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的实证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杜红梅;《新安晚报》语病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丁慧琴;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芳;汉语新兴族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晓男;沈阳市商业牌匾用语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延平;开封菜肴名称的语言文化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玉;背离与融合:非洲裔美国黑人英语发展趋势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芬;《Doing Pragmatics语用学入门》简介[J];语言研究;2003年02期

2 谢朝群;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会议纪要[J];现代外语;2005年01期

3 ;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福建师大举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4 ;《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简介——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5 廖巧云;;语用学研究的新范式——《民族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6期

6 龙桃先;;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9期

7 徐盛桓;;《语用学纵横》序[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第十二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年会征文通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4期

9 ;第十二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年会征文通知[J];当代修辞学;2010年04期

10 黄缅;;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大会在墨尔本召开[J];当代语言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根辉;李德华;尉迟治平;;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曾文雄;;对比语用学研究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朱建平;;从语形学、语义学到语用学[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4 王佳音;;妙用指别语的“言外价值”——基于语用学的思考[A];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研究——第二届中西语言哲学高层论坛暨纪念索绪尔逝世100周年论文集[C];2013年

5 马林;;论意义的渐进过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即将召开的会议[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徐川山;扎实推进中国的语用学研究[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2 夏中华 渤海大学文学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语用学与哲学的内在关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记者宋晖 通讯员张新红;语用学研究趋向多元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毛延生;语用学研究要有本土文献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向明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困境求变”:语用研究的经济分析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李丹弟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词汇语用学:揭示词汇的认知语用属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辜筠芳;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视野下的课堂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姚鸿琨;词汇语用学之阻遏现象新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马玲玲;科米萨罗夫的翻译语用学思想探微[D];燕山大学;2010年

3 吴芸;条件节“バ·ト·タテ·ナテ”的语用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赵军;语用学论文摘要的互文分析[D];湘潭大学;2008年

5 曲凡宁;中韩指示现象的语用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陈瑾;民族认同的语用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健;新闻语体翻译的语用学方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曾玉洁;价格标示与价格词语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叶仕燕;小说影射的语用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周琳;汉语言语交际中移情策略的语用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73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73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5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