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被误读的亚里士多德范畴论

发布时间:2018-06-03 15:36

  本文选题:经典范畴论 + 本质 ; 参考:《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原型理论也被称为原型范畴理论,它是作为经典范畴理论的对立面而被提出的,而后者又往往被等同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其实是对亚里士多德的一种误读。这种误读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John R.Taylor在其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一书中对亚里士多德范畴观的引证。在此书中他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观归纳为四个要点,并称之为经典范畴理论,然后才借此阐明了与之相对立的原型范畴理论。但Taylor的引证其实是对亚里士多德范畴论的误读,亚里士多德范畴论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所谓的经典范畴理论,相反,亚里士多德早已经认识到了范畴模糊现象和范畴典型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做出了足够清晰的理论性描述。因此,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现代原型范畴理论的包容性。
[Abstract]:Archetypal theory, also known as archetypal category theory, is proposed as the opposite of classical category theory, which is often equated with Aristotelian category theory, but this is not the case. This is actually a misreading of Aristotle. To a large extent, this misreading comes from the citation of Aristotle's categorical view by the famous cognitive linguist John R.Taylor in his book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In this book he generalizes Aristotle's concept of category into four main points and calls it the classical category theory and then clarifies the archetypal category theory which is opposite to Aristotle. But Taylor's citation is actually a misreading of Aristotle's categorical theory. Aristotelian categorical theory is not simply equivalent to the so-called classical categorical theory, on the contrary, Aristotle has recognized the universal existence of categorical ambiguity and typical phenomena, and has made a clear theoretical description. Therefore, Aristotle's categorical theory to some extent shows the inclusiveness of modern 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艳平;朱玉山;;英语语法教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观[J];外语教学;2011年01期

2 赵彦春;;范畴理论是非辨——认知语言学学理批判之三[J];外国语文;2010年06期

3 俞建梁;孙晓霞;;论范畴的不确定性——范畴本质的后现代研究之二[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银花;;体验式教学理念下的英语语法习得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年07期

2 池舒文;陈维振;;被误读的亚里士多德范畴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3 宁诗绮;;学好高中英语语法的几点意见了解语言规则很重要[J];读天下;2017年02期

4 牛晨熹;;概念迁移下功能词的习得研究——以“in”为例[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6年02期

5 张院利;;从认知范畴看汉、藏语中的茶名词汇[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6 何周春;龚彦知;;基于语法意识视角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04期

7 崔映辉;;论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曲径通幽”[J];亚太教育;2015年34期

8 赵秀红;聂建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理论发展阶段以及国内语法教学研究近20年回顾[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18期

9 赵新建;;韩国语体词后补助动词的多义性特征[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年02期

10 胡牡丹;;基于语法教学的原型范畴化分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建梁;;论范畴构建的主体间性——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为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韩震;;本质范畴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J];哲学研究;2008年12期

3 石春让;;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4 俞建梁;黄和斌;;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与不足[J];外语学刊;2008年02期

5 王寅;;既超越又不超越的回归——兼谈体验哲学的超越性和语言学研究的新增长点[J];外语学刊;2008年01期

6 冯志伟;;论语言符号的八大特性[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王立非;张岩;;基于语料库的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的语块使用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年04期

8 赵彦春;;翻译本质求索——基于《圣经》经文的个案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9 梁晓波;李勇忠;;原型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10 魏在江;;语篇连贯的元语用探析[J];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1973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73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4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