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身份一直是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它被视为一种固定存在的属性,而对身份的研究主要是从考察人的性别、种族、年龄、职业等要素着手。随着社会构建主义的兴起,身份的动态属性开始被挖掘。自语用学将目光投向身份及其建构这一研究对象以来,秉承社会构建主义的观点,身份被认为是一种可变的类别,而身份建构被视为一种动态的建构过程,且二者都受一定语境的制约。随着语用学视角对身份及其建构研究的深入,语用身份的概念被提出,即将身份视为一种可供调配的语用资源,交际者为达到当下的交际目的而策略性地选择启用的身份才是语用身份,同时,交际者为建构这一在线身份而经历的动态建构过程就是语用身份建构。基于上述概念,结合当前国内医改、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背景,本研究将目光投向医患对话中医生的身份及其建构上。在中国医疗的大环境之内,医患对话发生的语境又有中医医患对话与西医医患对话之分,基于中医医患矛盾不如西医医患关系紧张这一实际,本研究以Jef Verschueren(1999)提出的顺应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中医门诊医生和西医门诊医生在医患对话中分别建构了哪些身份?(2)在中医门诊和西医门诊医患对话中,哪些语境因素影响了医生的身份建构?(3)中医门诊和西医门诊的医生们在医患对话中分别采用了哪些身份建构策略?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使用录音笔和IPhone为语料收集工具,对61个门诊对话进行自然录音和转录,其中27例对话来自中医门诊,34例来自西医门诊。通过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标注,本研究分析了中医医生和西医医生语用身份建构的语言实现形式,讨论了制约身份建构和语言选择的语境因素,并试图探讨中医医生和西医医生使用的身份建构策略。研究发现:第一,中医医生在医患对话中主要建构三种身份,即:权威/专家身份、同伴身份和导师身份。西医在医患对话中主要建构:权威/专家身份、同伴身份和听众身份这三种身份。第二,分析中医医生和西医医生的身份建构的运作机制时发现,在对物理语境的顺应上,二者呈现相同的特征,即都体现在对面对面交流渠道的顺应以及对在场病人家属的顺应。在对社会语境的顺应上,经研究分析发现,二者表现出了细微的差异,中医和西医医生都在医患对话交流过程中主动顺应医患间权势和社会距离这两个因素,但是,中医医生明显表现出对中国文化规范的顺应而西医医生却没有这一表现。在对心理语境的顺应上,二者无明显差异,中医和西医医生的身份建构都主动顺应了患者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第三,中医医生和西医医生在身份建构的策略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相似之处在于,二者在权威/专家身份和同伴身份的建构上都会采用强化策略,以实现自己当下的交际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本研究收集的语料发现,中医门诊的医生会采用权威/专家身份建构的弱化策略,以拉近和患者的距离,而在构建导师身份时,中医门诊的医生通常采用隐性身份建构策略,即将这一身份的建构隐藏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语言传递之下。本研究再次验证了语言顺应论强大的解释力,但作为定性研究,也难以避免主观性。本研究只是对中国医疗背景下中医门诊和西医门诊对话中医生的身份建构做初步探讨,希望能够给医生带来身份建构和语言使用的策略性启示,以帮助减少医患矛盾,建设和谐的中国医患关系。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36;H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华;徐学清;;七一侨耻——试论《大汉公报》对华人身份建构的思索(1923-1947)[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03期
2 ;计红芳新著《香港南来作家的身份建构》出版[J];华文文学;2007年05期
3 由荣彬;;论福柯“作者死亡”观中主体的自我身份建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黄漫;;在希望之乡的身份探寻——解读《梦娜在希望之乡》中梦娜的文化身份建构[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瑞恩·塞格斯;世纪之交的文学和文化身份建构[J];外国文学;1999年04期
6 管桑爽;;论德里罗《坠落的人》中的身份建构[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4期
7 刘丽娟;;休闲娱乐:身份区隔及建构的导航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小说中的身份建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刘志芳;;美国非裔戏剧家笔下的文化身份建构与彰显[J];戏剧文学;2010年07期
9 曾桂娥;江春媛;;论《皇帝的孩子》中的青年身份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3期
10 王建平;刘娇;;走出身份迷误——解析《眼望上苍》的种族身份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利兴;刘英锋;;中医门诊电子病案的信息结构化研究[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辉宇;日本的自我认知与身份建构[N];学习时报;2014年
2 记者 颜秋雨;湖南要求三级医院中医门诊科室至少3个[N];健康报;2010年
3 陶静;深圳市去年中医门诊总量翻两番[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4 记者 杨晟途 通讯员 胡珀;全市首家社区特色中医门诊揭牌[N];兰州日报;2010年
5 记者 南婷;社区医院:返聘老专家受追捧[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刘艳元;在这里看病,平均一次只花61元[N];新华日报;2010年
7 刘艳元;疗效好就有吸引力[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8 吴凤权;光明中医门诊以特色治疗享誉京城[N];科技日报;2000年
9 佛山日报记者 阳桦;引民资进社区开设中医门诊[N];佛山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陈婷;立法“调理”中医药“萎缩”现状[N];四川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莹;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2 王p鷓,
本文编号:2430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43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