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语动结式事件结构加工的实验研究——以“哭湿”和“推倒”类为例

发布时间:2019-03-03 20:18
【摘要】:本文以"哭湿"和"推倒"两类动结式作为研究对象,考察高级水平英语母语者对其深层语义的加工情况。我们设计了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实验,根据被试判断目标句语义合理性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具体探讨学习者对事件结构中致使关系的理解及对参与者角色的加工情况。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英语母语者加工了动结式事件结构的致使语义关系,但是即使到了高级水平,依然不能像汉语母语者那样实现自动化加工;(2)由于动作对象在事件结构中不凸显,无论是英语母语者还是汉语母语者都没有加工"推倒"类事件结构中的动作对象;(3)从正确率上来看,高级水平的英语母语者对两类动结式的语义关系已经基本掌握,只是需要更长的加工时间。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crying wet" and "pushing dow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ing of the deep semantics of the advanced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We design a reaction-time experiment under the priming condition to judge the semantic rationality of the target sentence according to the reaction time and correct rate. The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ative relationship in the event structure and the processing of the participants' role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have processed the causative semantic relationship of the event structure, but even at the advanced level, they still can not realize the automatic processing as the native speakers of Chinese; (2) because the action object is not prominent in the event structure, neither the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nor the native speakers of Chinese have processed the action objects in the event structure of "push down"; (3) from the accuracy point of view, the advanced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have basically mastered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verb-knot forms, but they only need longer processing time.
【作者单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
【基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教师学术创新支持计划(189100145)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2AZD11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YY146)的支持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施春宏;;动结式致事的类型、语义性质及其句法表现[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2期

2 施春宏;;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3 吕文华;;关于述补结构系统的思考——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补语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4 范晓;动词的配价与句子的生成[J];汉语学习;1996年01期

5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伟;;三项以上联合短语的特征分析[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2 宋改荣;梁沙沙;;英汉政治演说中顺序象似性的认知对比分析——以习近平主席、奥巴马总统的政治演说为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3 林文韵;;象似性对丁尼生诗歌《溅吧,溅吧,溅吧》的多维构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11期

4 谭武英;;E.E.肯明斯诗歌中的标点符号象似性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11期

5 邓云华;郭春芳;;英汉因果复句逻辑语义的优先序列[J];外语教学;2016年06期

6 王翠;;俄汉语被动句的功能认知分析[J];跨语言文化研究;2016年02期

7 李茂莉;张苹英;;英汉名词修饰语语序对比[J];南方论刊;2016年10期

8 周长银;周统权;;“追累”句式的歧义新解[J];山东外语教学;2016年03期

9 沈莹;沈晓琴;;汉英介词结构作句法成分的顺序象似性对比[J];语文学刊;2016年09期

10 朱永莉;;现代汉语格式“(V+O+)V+的”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16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春宏;;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2 郭姝慧;;倒置致使句的类型及其制约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2期

3 施春宏;;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及相关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1期

4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施春宏;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基本语序问题[J];汉语学习;2004年02期

6 傅爱平;;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生成的过程和困难[J];中国语文;2003年01期

7 袁毓林;;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8 袁毓林;汉语句子的文意不足和结构省略[J];汉语学习;2002年03期

9 袁毓林;;名词代表动词短语和代词所指的波动[J];中国语文;2002年02期

10 袁毓林;;述结式配价的控制—还原分析[J];中国语文;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文辉;动结式在几个句式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4年03期

2 施春宏;;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J];中国语文;2004年06期

3 熊仲儒;刘丽萍;;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胡敕瑞;;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J];中国语文;2005年03期

5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6 刘街生;;动结式组构的成分及其关系探讨[J];语言研究;2006年02期

7 吴茂刚;;近二十年来动结式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8 彭国珍;;偏离类动结式的句法特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林燕;徐兴胜;;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派生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赵琪;;作用于自身的英汉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施春宏;;动结式的配价分析[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3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杨洁;;“V着(zháo)”与“V到”的替换条件及其动因分析[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宗宏;现代汉语使因突显类致使构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何玲;英汉动结构式增效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6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林艳;现代汉语动结式“V错”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何晓敏;历时角度下动结式中动词、宾语和补语语序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李琳;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英语非常规动结式构建[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石婉;《儿女英雄传》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谭力;汉语动结式“一V一个R”的构式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姜灿中;汉语动结式的历时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7 张慧;“V走”结构多角度考察[D];延边大学;2016年

8 张立冰;对外汉语教学中动结式习得及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16年

9 万春兰;基于事件结构理论的现代汉语动结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10 吴华钊;“X死(了)”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34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434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2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