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高校穆斯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
【图文】:
留学动机和目的 频次(个) 百分比(%)得了奖学金/学术交流项目 46 51.11提高汉语水平,了解更多中国文化 27 30中国的学习经历对我以后找工作有帮助 32 35.56国大学的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等)比本国好 19 21.11国大学的学费比别国大学的学费低 5 5.56中国重点大学比本国容易,所学专业更好 3 3.33母或朋友建议来中国学习 7 7.78锻炼自己应对不熟悉文化环境的能力 10 11.11学所在的城市吸引我 6 6.67到好的机会,学习期间可以旅游 11 12.22国的经济发展吸引我,我来寻找做生意的机会 13 14.44另外,本次参与调查的穆斯林留学生中,希望毕业以后留在中国工作的比例非常高,达 77.22%。大部分穆斯林学生来华的最终目的是想留在中国发展,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和安全的社会环境是促使这些留学生毕业留华的主要原因。
由图 3.1 可知,在遇到困难时,向中国人寻求帮助的穆斯林留学生的比例为18.88%,向中国人以外的人寻求帮助的比例为 74.45%,向本国同胞寻求帮助的比例明显大于中国人。这是因为同胞之间更易于沟通,也可以提供生活上与情感上的支持,使他们在异文化中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研究表明,旅居者和与当地群体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他们的跨文化适应,来自当地的社会支持较多,,有助于减轻留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焦虑低落等情绪,促进他们在新文化中的适应,如果留学生能够同时获得本国和他国的双向支持,其适应水平最高。但本次调查显示,当穆斯林留学生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更倾向于向家人和本国同胞寻求帮助,而非作为高校留学生管理主体的中国老师,可见来自本地的社会支持并未对穆斯林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多数穆斯林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更喜欢与欧美人交往,在大学里存在同样的情况,中国学生抱着了解西方语言文化的心态,希望多与欧美留学生交朋友,而对自己的群体关注较少,可见社会支持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穆斯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整体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佳静;李育球;;大学社团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意义——以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学生交流协会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22期
2 王继红;王晨辉;王祖嫘;;在京留学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分析[J];国际汉语教育;2014年02期
3 魏崇新;;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以北京高校留学生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2015年02期
4 阎彤;;出门问禁 入乡随俗——巴基斯坦伊斯兰风俗一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S1期
5 戴宝印;查芳灵;;来华留学生在华文化体验体系构建初探[J];社科纵横;2013年03期
6 王宝;;跨文化适应研究文献简要综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7 胡燕花;;新疆中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与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8 袁泉;;留学生在华文化适应的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2年03期
9 王丽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范祖奎;胡炯梅;;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山;穆斯林留学生群体跨文化适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赵艳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3 张嵛;阿拉伯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王记华;中亚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5 张杰;在京马来西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6 吕萍;跨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心理抑郁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7 陆钛栋;在沪高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金钟淑;基督教信仰对韩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唐倩;中亚伊斯兰学生汉语教学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加纳尔;阿拉伯穆斯林学生在中国武汉的学习和文化经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07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707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