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递进复句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5 12:19
“不说”在现代汉语中作为连词的性质还没有被广泛认可,但在语言事实上,“不说”已有很强的连词化趋势。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不说”递进复句进行了多视角的考察,分析了“不说”复句的类型,重点考察了“不说”递进复句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特点,以期对“不说”递进复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全文除“绪论”和“小结”外,共分为四部分。一、“不说”复句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形式:递进式复句、排除式复句和条件式复句。通过具体比较发现,这三种句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中递进式复句又可以分为顺递递进句、反转递进句和让步递进句;排除式复句可以分为衬托排除句和单纯排除句;让步递进句与顺递递进句有语义上的深浅差异,顺递递进句是由浅入深,让步递进句是以深证浅。二、“不说”递进复句的句法特征分析。从句法位置看,“不说”经常位于前分句后置位置;从连接的语言单位看,连接成分以可以是词、短语或分句;从连接形式看,以与其他关联词搭配使用为主。三、“不说”递进复句的语义特征分析。认为“不说”递进复句的一个重要预设是:说话人认为不同时存在两个语义相同的情况,即“不说”连接的前后两项有一定的语义差,递进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四...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前人研究概况
1.词性研究
2.复句研究
(三) 本文研究内容
(四) 本文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语料来源
二、“不说”复句的类型
(一) 递进式复句
1.顺递递进句
2.反转递进句
3.让步递进式
(二) 排除式复句
1.衬托排除式
2.单纯排除式
(三) 条件式复句
三、“不说”递进复句的句法特征
(一) “不说”在递进复句中的句法位置
(二) “不说”连接的句法成分
1.体词性成分
2. 谓词性成分
3. 介词短语
4. 句子
(三) “不说”句式的连接形式
1. …不说,还…
2. …不说,也…
3. …不说,连…
4. …不说,仅…
5. …不说,就是…
6. …不说,而且…
7. …不说,但…
8. …不说,倒…
9. …不说,即使…也…/如果…就…/因为…所以…/只有…才…
四、“不说”递进复句的语义分析
(一) “不说”的性质
(二) “不说”递进复句的语义特征:比较+递进
(三) “不说”句的语义范畴
1.程度范畴
2.数量范畴
3.范围范畴
(四) “不说”递进复句的语义关系
1.并列递进关系
2.顺承递进关系
3.因果递进关系
4.转折递进关系
5.让步递进关系
五、“不说”递进复句的语用分析
(一) 关系凸显
1. 弱强制性
2. 强强制性
(二) 焦点凸显
1. 自然焦点
2. 对比焦点
3. 话题焦点
(三) 信息转换
1. 新旧信息转换
2. 重次信息转换
(四) 语篇衔接
1. 句内衔接
2. 跨句衔接
(五) 主观性标记
1. 主观与客观
2. 贬低的态度
3. 褒扬的态度
六、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084164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前人研究概况
1.词性研究
2.复句研究
(三) 本文研究内容
(四) 本文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语料来源
二、“不说”复句的类型
(一) 递进式复句
1.顺递递进句
2.反转递进句
3.让步递进式
(二) 排除式复句
1.衬托排除式
2.单纯排除式
(三) 条件式复句
三、“不说”递进复句的句法特征
(一) “不说”在递进复句中的句法位置
(二) “不说”连接的句法成分
1.体词性成分
2. 谓词性成分
3. 介词短语
4. 句子
(三) “不说”句式的连接形式
1. …不说,还…
2. …不说,也…
3. …不说,连…
4. …不说,仅…
5. …不说,就是…
6. …不说,而且…
7. …不说,但…
8. …不说,倒…
9. …不说,即使…也…/如果…就…/因为…所以…/只有…才…
四、“不说”递进复句的语义分析
(一) “不说”的性质
(二) “不说”递进复句的语义特征:比较+递进
(三) “不说”句的语义范畴
1.程度范畴
2.数量范畴
3.范围范畴
(四) “不说”递进复句的语义关系
1.并列递进关系
2.顺承递进关系
3.因果递进关系
4.转折递进关系
5.让步递进关系
五、“不说”递进复句的语用分析
(一) 关系凸显
1. 弱强制性
2. 强强制性
(二) 焦点凸显
1. 自然焦点
2. 对比焦点
3. 话题焦点
(三) 信息转换
1. 新旧信息转换
2. 重次信息转换
(四) 语篇衔接
1. 句内衔接
2. 跨句衔接
(五) 主观性标记
1. 主观与客观
2. 贬低的态度
3. 褒扬的态度
六、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084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08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