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去声”、“于/於”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1-10-30 22:52
以"及物"系列变读为切入点,考察其"变读形式"所处的句法结构跟相平行的用"于/於"作标记的句法结构的异同,据此得出:"去声"的功能是把非必有论元提升至必有论元的常规位置,"于/於"则仅用于标记非必有论元,并不具备提升作用,当然以上是就域内而言。伴随着变读的衰落,这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宾语语义角色的不断扩大、"于/於"在两汉前后的大量消失、"V+受事+与事"双宾结构的形成等。除此之外,亦可见"动词+于/於+必有论元"以表完成体的现象,它跟"于/於"是非必有论元的标记并不矛盾。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 2017,37(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去声的功能
2.1不及物动词变读出及物形式
(1)不及物动词变读去声时增带“刺激物”
(2)不及物动词变读去声时增带“因事”
(3)不及物动词变读去声时增带“与事”
(4)无界位移动词变读去声时增带“目的地”
2.2及物动词变读出双及物形式
2.3小结:去声把非必有论元“提升”为近宾
二“于/於”的功能
3.1动词跟其受事成分间用“于/於”表完成
虐
让
从
见
观
3.2有界位移动词跟处所成分间用“于/於”表完成
逾
出
入
3.3小结:“于/於”是非必有论元的标记
三“去声”、“于/於”的异同及其句法结构的演变
4.1“去声”、“于/於”的异同
4.2“去声”、“于/於”句法结构的演变
四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汉语“及物”系列变读规则解析[J]. 王月婷. 古汉语研究. 2014(02)
[2]关于古汉语“使动”问题的进一步探讨[J]. 王月婷. 语言科学. 2013(02)
[3]《经典释文》同条又音原因分析[J]. 王月婷. 语言科学. 2010(03)
[4]汉语动词的题元结构与其句法表现[J]. 黄正德. 语言科学. 2007(04)
[5]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 董秀芳. 古汉语研究. 2006(02)
[6]制约夺事成分句位实现的语义因素[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2001(06)
博士论文
[1]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D]. 高迎泽.南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67571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 2017,37(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去声的功能
2.1不及物动词变读出及物形式
(1)不及物动词变读去声时增带“刺激物”
(2)不及物动词变读去声时增带“因事”
(3)不及物动词变读去声时增带“与事”
(4)无界位移动词变读去声时增带“目的地”
2.2及物动词变读出双及物形式
2.3小结:去声把非必有论元“提升”为近宾
二“于/於”的功能
3.1动词跟其受事成分间用“于/於”表完成
虐
让
从
见
观
3.2有界位移动词跟处所成分间用“于/於”表完成
逾
出
入
3.3小结:“于/於”是非必有论元的标记
三“去声”、“于/於”的异同及其句法结构的演变
4.1“去声”、“于/於”的异同
4.2“去声”、“于/於”句法结构的演变
四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汉语“及物”系列变读规则解析[J]. 王月婷. 古汉语研究. 2014(02)
[2]关于古汉语“使动”问题的进一步探讨[J]. 王月婷. 语言科学. 2013(02)
[3]《经典释文》同条又音原因分析[J]. 王月婷. 语言科学. 2010(03)
[4]汉语动词的题元结构与其句法表现[J]. 黄正德. 语言科学. 2007(04)
[5]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 董秀芳. 古汉语研究. 2006(02)
[6]制约夺事成分句位实现的语义因素[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2001(06)
博士论文
[1]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D]. 高迎泽.南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67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467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