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中英时间概念化的意义建构

发布时间:2017-08-08 12:08

  本文关键词:“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中英时间概念化的意义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时间概念化 LCCM理论 隐喻 转喻 意义建构


【摘要】:时间是世界上最基本的现象之一,也是物理学、哲学和文学界的学者们孜孜不倦探索的对象。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时间日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中,概念隐喻理论为人类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概念隐喻是存储在人类长期记忆中的跨域映射,意义却是随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因此,本文首先将以"time"和“时间”为索引词,分别从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中提取英汉语料各5000例(其中,英语语料共计142,634字符汉语语料共计158,102字符);其次,利用Evans(2005)的意义判断原则,结合语料库语料并通过查阅《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词典》、《剑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柯林斯高阶英语词典》、《辞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新华词典》,确定"time"和“时间”的语义网络;最后,本文利用AntConc3.4.4统计语料中分别与"time"和“时间”搭配的动词,挑选出7例较典型的时间隐喻;再通过Pragglejaz(2007)与Charteris (2004)的隐喻和转喻识别过程在语料中挑选出6例时间转喻,随后运用Evans(2006)提出的“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the Theory of Lexical Concepts and Cognitive Models,简称LCCM理论)分析上述13例时间隐喻和时间转喻的意义建构。本文旨在回答三个问题:(1)英语中的"time"和汉语中的“时间”两词的语义网络分别是什么?(2)英汉语中的时间隐喻和时间转喻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3)英汉语中时间概念化表达是否一致?在LCCM理论指导下,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英语中"time"的语义网络涉及主体义,间隔义,时刻义,事件义,场合义和度量义六项;汉语中“时间”的语义网络涉及主体义、间隔义、时刻义、事件义以及度量义五项。(2)和其他喻性语言一致,时间隐喻和转喻的意义建构源自词汇概念通过基本认知模型对次认知模型的可及性。英汉语中时间隐喻可及次认知模型以溶合过程为媒介;英汉语中时间转喻以选择过程为媒介;(3)英汉语中的时间概念化表达存在极高的相似性,如,时间—事件隐喻、时间—物体隐喻、时间—施动者隐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转喻、时间—事件转喻以及动作—动作时间转喻,这种相似性可归因为人类对于时间概念的相似体验与共同经验。
【关键词】:时间概念化 LCCM理论 隐喻 转喻 意义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H3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Chapter 1 Introduction9-11
  • 1.1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9
  • 1.2 Purpose of the Thesis9-10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0-11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1-17
  • 2.1 Introduction11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Time Conceptualizations Abroad11-14
  • 2.2.1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on time11-12
  • 2.2.2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Approach to time12-13
  • 2.2.3 The Principled Polysemy Approach to time13
  • 2.2.4 Other Perspectives13-14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Time Conceptualizations at Home14-16
  • 2.3.1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Approach to time14-16
  • 2.3.2 The Metonymic Approach to time16
  • 2.4 Summary16-17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17-25
  • 3.1 Introduction17
  • 3.2 The LCCM Theory17-24
  • 3.2.1 An Overview of LCCM Theory17-18
  • 3.2.2 An Account of Lexical Representation18-21
  • 3.2.2.1 Lexical Concepts18-19
  • 3.2.2.2 Cognitive Models19-21
  • 3.2.3 An Account of Meaning Construction21-24
  • 3.2.3.1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LCCM Theory21-22
  • 3.2.3.2 Literal and Figurativ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in LCCM Theory22-24
  • 3.3 Summary24-25
  • Chapter 4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ime Conceptualizations within LCCMTheory25-57
  • 4.1 Introduction25
  • 4.2 Research Methodology25-27
  • 4.2.1 Research Questions25
  • 4.2.2 Data Collection25-26
  • 4.2.3 Research Methods26-27
  • 4.3 The Semantic Networks of time in English and Chinese27-35
  • 4.3.1 A Semantic Network of time in English27-31
  • 4.3.2 Summary31-32
  • 4.3.3 A Semantic Network of time in Chinese32-34
  • 4.3.4 Summary34-35
  • 4.4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ime Conceptualiza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35-56
  • 4.4.1 Time Metaphors in English within LCCM Theory35-43
  • 4.4.2 Time Metaphors in Chinese within LCCM Theory43-49
  • 4.4.3 Time Metonymies in English within LCCM Theory49-53
  • 4.4.4 Time Metonymies in Chinese within LCCM Theory53-56
  • 4.5 Summary56-57
  • Chapter 5 Conclusion57-60
  • 5.1 Major Findings57-58
  • 5.2 Limi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58-60
  • Bibliography60-64
  • Acknowledgements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骏;戴海琦;徐淑媛;康春花;;用于项目生成的认知模型的构建与比较——以矩阵完成问题为例[J];心理学探新;2010年03期

2 刘黎岗;;从模糊逻辑到理想认知模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高树钦;赵莲月;;社会谎言理想认知模式的构建及其意义[J];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4 邓蓓;陈建生;;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对小品幽默话语的认知分析——以赵本山小品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5 楚军;周军;;认知模型理论下的新闻叙事语篇解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6 丁树良;毛萌萌;汪文义;罗芬;;教育认知诊断测验与认知模型一致性的评估[J];心理学报;2012年11期

7 陈建生;;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多媒体英语写作教学[J];长沙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张羽;;壮英民歌认知模型对比研究初探[J];作家;2014年10期

9 杨抒;;自然语言的认知模型[J];计算机科学;1988年03期

10 陈建生;姚尧;;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诗歌语篇连贯[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列尊;;复杂认知模型及其对教育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隋晓爽;苏彦捷;;对心灵理论两成分认知模型的验证[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陈列尊;;复杂认知模型与教学设计[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4 吴俊杰;董圣鸿;万婕;;态度的元认知模型MCM—态度研究的另一视角[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丁树良;毛萌萌;;认知模型的拟合评估[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丁树良;毛萌萌;;认知模型的拟合检验[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亚军;;解构与建构:现代易学的基本工作程序[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颖;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辞格系统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艳;基于认知模型的学习评价分析及其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罗婷婷;构式“裸X”的IPC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3 黄雅梅;基于ACT-R认知模型的界面设计要素及其交互方式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马晓惠;基于理想认知模型的空间介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5 张玲;六年级学生解应用题的认知诊断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陈从伟;理想化认知模型方法下的文学语篇连贯[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7 张雯轩;“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中英时间概念化的意义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8 高树钦;社会谎言的理想认知模型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谢心阳;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的汉语预期类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婷;语篇生成的心理认知模型构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39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39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3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