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新民体形成与社会变革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5:02

  本文关键词:新民体形成与社会变革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民体 梁启超 思想文化变革 社会变革


【摘要】:文体的变异与时代、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报刊政论文体——新民体即是受自强思潮和维新变法两次社会变革的影响而产生的。自强思潮为新民体的产生做了必要的准备,而维新变法则推动了新民体登上文坛,并成为思想文化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并推动着社会变革。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大学汉语研究中心;
【关键词】新民体 梁启超 思想文化变革 社会变革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汉语的变化和发展”(12FYY002)
【分类号】:H052
【正文快照】: 新民体最早被称为时务体,是清朝晚期出现的一种报刊政论语体,因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而得名。因为新民体文章明显区别于桐城派古文,文体解放、用语通俗、文义浅显、思想新颖、饱含热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煽动性,所以在当时的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被广大民众所推崇。这种语体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石云艳;;梁启超与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2 易树人;梁启超新文体的产生[J];江汉论坛;199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崔军民;;中国近代法律新词对古语词的改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徐道彬;;论王念孙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广雅疏证》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10 武锋;;清代学人论《抱朴子》[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方宁胜;;方宗诚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4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5 邹迎曦;;浅议两淮盐商的发展与嬗变[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方祖猷;;十七世纪启蒙时期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读《明夷待访录》有感[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夏刚;;维新旧梦已成烟——戊戌六君子之死与晚清“自改革”思潮[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9 郑匡民;;明治时期日本在中国经营的中文报刊[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10 是永骏;;中国现代小说的结构和文体——从茅盾小说作品的状况形成谈起[A];茅盾研究(第二辑)[C];198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爱花;杨希闵诗史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玉娟;艾畅《诗义求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舒丙旺;方玉润《诗经》文学阐释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晓静;论方东树与《援鹑堂笔记》的整理[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肖三喜;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静;镜像与真相[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郑存毅;林白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云艳;《和文汉读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评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礼祥;人格的确定:黄远生新闻文学成功的关键——兼与梁启超“新民体”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12期

2 朱文华;简论晚清“新文体”散文[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刘绪源;;谁是五四新文学的对立面——试说梁启超与“新民体”[J];上海文学;2009年08期

4 刘绪源;;谁是“五四”新文学的对立面——试说梁启超与“新民体”[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李珊珊;;清末报刊政论文的发展及影响[J];现代商业;2009年24期

6 梁景时;;梁启超文章学思想及其“新民体”[J];学术交流;2007年03期

7 顾农;鲁海偶拾五则[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8 彭伟;;梁启超文学思想初探[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岳晓华;张颢;;毛泽东对梁启超政论文的继承发展及路径考察[J];学术论坛;2013年11期

10 文贵良;;梁启超对八股文的解构:从“二分对比”的改装到“三段论法”的引入[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673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73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0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