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新疆博州民族杂居区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20:23

  本文关键词:新疆博州民族杂居区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调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个人语言 家庭语言 社会交际场合语言 新疆博州 民族杂居区 少数民族语言


【摘要】:主要运用社会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理论,辅以问卷调查、录音、实地观察及访谈的方法,对新疆博州民族杂居区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研究结果分别以个人语言、家庭语言、社会交际场合语言的使用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关键词】个人语言 家庭语言 社会交际场合语言 新疆博州 民族杂居区 少数民族语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新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语言适应情况”(11CYY017)”
【分类号】:H2
【正文快照】: “双语现象”是一种语言使用的现象,是就语言使用的结果表现出来的状态而言的[1]130。对多民族杂居区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进行个案研究有其重要的实际意义,因为这种研究不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纯理论研究,而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与人类的未来生活休戚相关。前苏联双语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延芳;;我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2 李洁;王英;;从锡伯族家长的语言态度分析锡伯族双语现象的成因[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独海峰;;试论朝鲜族人在习得汉语过程中的特征[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8期

4 曹秀玲;;朝鲜语语言活力与朝汉双语集团[J];东疆学刊;2010年02期

5 赵海莲;;新疆教育学院汉语教师职前培养现状调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12期

6 曹秀玲;;延边地区汉语-朝鲜语双语现象说略[J];双语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7 王志清;;日常生活经验的语言态度与民族教育——一个农区蒙古族聚居村落中蒙古族语言态度的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李少虹;;语码转换概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9 赵海莲;廖新华;;新疆教育学院汉语教师职前培养启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10 关辛秋;元以来一部多个语种版本的第二语言教材——三种文本《老乞大》教材编写特点分析[J];汉语学习;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金智;;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中的双语双方言问题[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完玛冷智;;多语言现状对青海民族教育的挑战[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永斌;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孙东方;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张卫国;双语学与新疆双语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苏德;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聂家昕;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D];上海大学;2007年

7 王洋;对维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池东恩;朝汉双语教育与语言使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9 林秀艳;西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佳佳;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对我国朝鲜族小学双语教育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海艳;云南省景洪市曼迈小学傣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金鲜华;延边朝鲜族高中理科教育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4 贾静芳;昌吉回民中学双语教学个案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世业;延边朝鲜族中小学三语教学中若干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6 何冰;聚居区达斡尔族的语言衍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车雪莲;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小学三语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三语教育发展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洁;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学校的双语教育[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9 滕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汉双语教育的历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邢树生;延边朝鲜族初中汉语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现状与思考[D];延边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石;;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发展及其学科建设研讨会在穗召开[J];学术研究;2009年07期

2 周晓梅;;欧盟对区域性及少数民族语言的援助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5期

3 时静;;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法务翻译制度问题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4 谭抗梅;周晓梅;;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研究[J];电子世界;2013年06期

5 陈卫亚;王军;;从社会学相关理论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之必要性及政策调整[J];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6 斯岑;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与展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7 邓佑玲;互联网时代的少数民族语言[J];中国民族;2001年02期

8 李艳,金国兴;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趋势[J];学术探索;2002年01期

9 李怀宇;浅论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转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王波;从少数民族语言看词语分类的差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宏开;;改革开放以来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2 Douglas A.Kibbee;;比较视野下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明;语言平等观:中国的实践与经验[N];中国民族报;2006年

2 冒浩文 林启词;少数民族语言亟待保护[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关应祥 记者 马三成;加大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培训力度[N];解放军报;2009年

4 本报评论员;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不仅仅是那一小部分人的责任[N];贵州民族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付叶宏;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应分类进行[N];中国民族报;2004年

6 记者 高敬云;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进程提速[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钟歆;维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N];中国民族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寅 肖静芳;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技术可行市场难测[N];中国民族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山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及其相关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李静;从满语看如何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语言[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艳霞;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雪娇;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影视译制业现状及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2 任屹立;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3 图亚;西藏、新疆、内蒙古三个自治区语言立法现状与完善[D];内蒙古大学;2014年

4 马嬉艳;抗战时期云南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回顾[D];云南大学;2012年

5 李增芳;西双版纳磨憨口岸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刘文娟;中美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对比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5年

7 龙晓雪;民族杂居村落语言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栾福鑫;满语保护和发展的政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9 高玲;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陈微;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达斡尔语的流失与保持[D];内蒙古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74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74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e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