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汉字谐音词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汉字谐音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汉字谐音词 类别 生成机制 存在问题 规范引导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种影响也波及到了汉语言和文字领域。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在网络交际平台上汉语言文字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网络汉字谐音词。所谓“网络汉字谐音词”是指在网络新媒体交际环境中,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对现有汉语词汇进行字或词的替换,以抒发自我独特感受和体验的语言现象。本文在对网络汉字谐音词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根据词形,将其分为部分语素谐音替代(如“菌男”谐音“俊男”)和整体谐音替代(如“葱白”谐音“崇拜”);根据语音,将其分为普通话谐音(如“墙裂”谐音“强烈”)和方言谐音(如“稀饭”谐音“喜欢”);根据词义,将其分为在谐音后形成新的理性义(如“炫腹”谐音“炫富”)和谐音后未形成新的理性义(如“鸭梨”谐音“压力”)两类。本文进而对每种类属的分布状况进行统计,以此反观出每类汉字谐音词的使用现状,并对网络汉字谐音词产生的一些特殊语法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网络汉字谐音词的产生,从源头上来讲,与汉语自身同音词多、方言系统丰富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网络时代汉字输入与输出互联网方式的影响;而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发展、语言的模因因素和经济性原则也都助长和催生了网络汉字谐音词的产生;从更深层次来看,网络汉字谐音词的出现并成为社会文化与大众心态的一种符号表征,与语言使用者的规避含蓄心理、求异释压心理及隐喻的认知方式有着鲜明而直接的联系。网络汉字谐音词以简代繁,实现了网络交际的经济性要求,提高了语言交际效率;同时,它以语言的诙谐幽默、俏皮风趣、讽刺自嘲等满足了大众个性化的心理诉求,彰显了大众文化的灵性与活力。但是,网络汉字谐音词的快速蔓延和发展确实也对汉语言系统的字形、语音、词义和语言环境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需从三方面着手对网络汉字谐音词进行规范引导:一要抓好学校教育,以严格规范的标准严把基础教育关口;二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和差别管理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使用群体、场域实行差别管理;三要引导网民把握语境,适时使用网络汉字谐音词,增强其规范使用汉语的意识和区分娱乐文字和严肃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汉字谐音词 类别 生成机制 存在问题 规范引导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引言10-18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0-11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11-16
- 一、网络谐音词的分类研究11-12
- 二、网络谐音词的产生原因研究12-13
- 三、网络谐音词的功用研究13-14
- 四、网络谐音词的规范问题研究14-15
- 五、网络词语的语料收集15-16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16-18
- 第二章 网络汉字谐音词的概念与性质18-28
- 第一节 网络汉字谐音词的概念辨析18-22
- 一、谐音修辞与谐音词18-19
- 二、网络谐音词与网络汉字谐音词19-21
- 三、网络汉字谐音词中的“字”与“词”的问题21-22
- 第二节 网络汉字谐音词的性质22-24
- 一、网络汉字谐音词是网络时代传统汉字符号的语言变异22-23
- 二、网络汉字谐音词是网络时代语音的融合变异23-24
- 第三节 网络汉字谐音词与相关语言现象的比较24-28
- 一、网络汉字谐音词与通假字的比较24-26
- 二、网络汉字谐音词与异形词的比较26-28
- 第三章 网络汉字谐音词的类别与语法特征28-44
- 第一节 网络汉字谐音词的类别28-39
- 一、以词形为依据的分类28-30
- 二、以语音为依据的分类30-32
- 三、以词义为依据的分类32-37
- 四、网络汉字谐音词各类别在语料中的分布情况37-39
- 第二节 网络汉字谐音词的语法特征39-44
- 一、名词用作动词39-41
- 二、新代词的出现41-42
- 三、新语气词的出现42-44
- 第四章 网络汉字谐音词的生成机制44-58
- 第一节 汉语自身及拼音输入法的特点44-48
- 一、同音词较多44-45
- 二、方言系统复杂45-47
- 三、计算机汉语拼音输入法的制约47-48
-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机制48-52
- 一、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发展48-50
- 二、经济性原则50-51
- 三、模因因素51-52
- 第三节 使用者心理认知机制52-58
- 一、规避含蓄心理52-53
- 二、求异释压心理53-55
- 三、隐喻机制55-58
- 第五章 网络汉字谐音词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引导策略58-70
- 第一节 网络汉字谐音词存在的问题58-64
- 一、对汉字系统的冲击58-59
- 二、对普通话语音的冲击59-61
- 三、词义模糊不清61-62
- 四、对谐音修辞的冲击62-63
- 五、对和谐语言环境的冲击63-64
- 第二节 网络汉字谐音词的规范和引导策略64-70
- 一、学校:夯实基础,抓好源头65-66
- 二、社会:动态调控,因网制宜66-68
- 三、网民:把握语境,,适时使用68-70
- 结语70-72
- 参考文献72-76
- 致谢76-78
- 附录78-10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西;;不会读汉字的韩国年轻人——因朝鲜字母全盛而抛弃汉字文化[J];出版参考;2009年36期
2 谢栋元;;漫谈汉字的字数[J];辽宁师院学报;1979年03期
3 陈原;把汉字问题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在“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语文建设;1987年01期
4 肖天柱;;关于汉字问题的反思[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5 董树人;汉字能否拉丁化[J];汉字文化;1991年03期
6 王伯熙;加强应用研究 促进汉字规范 第二次全国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J];语文建设;1991年11期
7 ;京穗沪汉字问题座谈会综述[J];语文建设;1992年09期
8 董见为;文改工作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反思——兼评当前关于汉字问题的争论[J];汉字文化;1992年04期
9 雨箭;京穗沪汉字问题座谈会综述[J];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04期
10 李在田;韩国的汉字教育现状[J];汉字文化;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华 薛海燕;“汉文化的复兴”为什么绕不开汉字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2 赵强;今年之汉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何民捷;汉字该繁还是简[N];今日信息报;2009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教授 王宁;从汉字改革史看“简繁之争”[N];北京日报;2009年
5 王宁;汉字规范的社会性与科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戴铮 宗和 江村;美丽优雅的汉字 危机中的摇钱树[N];东方早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小宁 实习生 许健;汉字规范化、标准化是当务之急[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记者 刘秋伟;阅读汉字时人脑会出现特有脑电波[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米斯·莫克利 香港《亚洲时报》专栏作家 本报特约编译 杨晓天;越来越多中国人提笔忘字[N];世界报;2010年
10 记者张微;恢复繁体字,不现实[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黎力;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2 秦学武;二十世纪以来两个汉字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茹雪;网络汉字谐音词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2 张晏铭;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汉字教学模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志明;汉字性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付美;论汉字的表意性[D];山东大学;2014年
5 陈淑玲;玛拉工艺大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王俊静;基础汉字识字教学法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7 魏亮珍;汉字性质研究之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8 徐伟勤;汉字部首演变与记号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南红花;有关中学生阅读和理解朝汉混用体文章的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10 俞绍宏;汉字构字类化现象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00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00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