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留学生汉语“打”字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文关键词:中亚留学生汉语“打”字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摘要】:现代汉语“打”字义项繁多,用法灵活,在交际与表达中出现频率极高。然而目前中亚留学生对汉语“打”字语义和语用功能的掌握程度尚有待提高。本文以对比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法、对比分析法以及偏误分析法对中亚留学生学习汉语“打”字的偏误进行分类研究,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教学、学习提出建议。文章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及意义,从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两个方面综述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语料来源、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第二章对汉语“打”字进行语义分析。第三章根据收集的语料将中亚留学生学习汉语“打”字的偏误分为两大类:包含语素“打”字的复合动词的偏误、单音节动词“打”的偏误,并结合本体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矫正。第四章通过汉俄对比及教材分析等揭示中亚留学生学习汉语“打”字偏误的产生原因为两方面:学生学习方面、教材编写方面。第五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教师教学、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提出了建议,希望对于中亚留学生掌握和运用汉语“打”字有所帮助。最后结语部分陈述全文的结论并指出文章不足。
【关键词】:中亚留学生 汉语“打”字 偏误 教学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绪论7-13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7
- 二、研究综述7-11
- (一)国内研究综述7-11
- (二)国外研究综述11
- 三、研究范围及方法11-13
- 第一章“打”字的语义分析13-15
- 一、“打”字义的概述13
- 二、“打”字的义项整理13-15
- 第二章 中亚留学生汉语“打”字使用偏误类型分析15-22
- 一、包含语素“打”的复合动词偏误类型分析15-19
- (一)语义偏误15-18
- (二)语法偏误18-19
- 二、单音节动词“打”的偏误类型分析19-22
- 第三章 中亚留学生汉语“打”字的偏误原因分析22-27
- 一、教材编写方面22-24
- (一)教材编排情况22
- (二)教材编写分析22-24
- 二、学生方面24-27
- (一)俄语的负迁移24-25
- (二)目的语知识内部的影响25-27
- 第四章 现代汉语“打”字教学对策27-33
- 一、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面27-29
- (一)构建“打”字的义项网络27
- (二)设置语境进行教学27-28
- (三)复合词教学中突出语素分析的作用28-29
- 二、对外汉语教材《博雅汉语》的建议29-30
- (一)准确注释被译词语的意义29-30
- (二)合理安排各义项出现的顺序30
- (三)限定词义出现的语境范围30
- 三、培养中亚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0-33
- (一)及时预习、复习30-31
- (二)克服心理障碍,,学以致用31-32
- (三)掌握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32-33
- 结语33-34
- 注释34-35
- 参考文献35-38
- 附录 138-39
- 致谢39-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如梅;偏误分析述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苏香瑞;;浅析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的差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3 王婧;;中亚留学生副词“才”和“就”的偏误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12期
4 杨德峰;留学生以“象”代“像”偏误分析——兼议“象”和“像”的分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王振来;日本留学生学习被动表述的偏误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董淑慧;;“A归A”的语义、语篇功能及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6年04期
7 王媚;张艳荣;;俄罗斯留学生“了”字句使用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01期
8 胡苏姝;;声旁与形声字读音的偏误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王玲玲;;关于留学生对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使用偏误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03期
10 梁恩正;;留学生“好不容易”偏误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张小翠;;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邓丹;;美国学习者汉语复合元音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魏玮;;高级水平留学生使用“在”字介词框架偏误分析[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袁义春;;小学生语言偏误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苏娇娇;;副词“也”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启示[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宋丽娴;;斯瓦希里语学生汉语一级元音习得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韩玉华;;香港考生在PSC“说话”中常见的语法偏误分析[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邓瑶;;PSC中双音节词语轻重格式的常见偏误分析及对策[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斐然;;从二语习得视角分析学生口译的偏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王玲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李汉平;日本学生汉语被动句的偏误分析及探源[N];山西青年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Thea Sairine Wong(张赛英);印尼学生习得汉语“有”和“在”的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康;中国韩语初级学习者助词使用偏误分析及教育方案[D];延边大学;2015年
2 李艺;老挝留学生汉语测试及偏误分析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廖嘉俊;汉语介词“在”与泰语相应介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成华;留学生习得副词“马上”和“连忙”的偏误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5 马应瑛;留学生习得“得”字补语句的偏误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6 杨晓庆;六大常用汉语语气词的偏误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7 左双丽;“难免”、“不免”、“未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庄亚杰;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动词使用偏误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9 党万智;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时间词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10 周纯(Linda Chun Zhou);瑞典汉语初学者声韵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19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1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