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9 04:04
本文关键词:“反过来”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偏误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反过来 反过来+V 语法特点 偏误分析 教学方法
【摘要】:关联词语包括副词、连词及一些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类词语,因此留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误,尤其是“相反”类词语的词义和用法辨别,更是阻碍了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本文主要选用“相反”类词语中的“反过来”作为讨论对象,由于“反过来”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兼具连词和副词性质,而且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所中介语语料库、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平时作业中关于“反过来”的造句,笔者认为对“反过来”结构的语法特点进行深度挖掘是很有必要的,再加上通过对“反过来”结构的语法特点和偏误分析,并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提出建议,不仅能使“反过来”结构的本体研究更为丰富,而且还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师在可靠的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研究方案、语料来源及语料说明。第二部分,“反过来”的语法特点。描写了“反过来”的语法意义、衔接功能;“反过来”复句所体现的语义关系——并列关系、反递关系;反递句式“不但不p……反过来q”的“表—里—值”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反过来+V”的语法特点。首先描写“反过来+V”的语法意义、衔接功能;“反过来+V”复句所体现的语义关系——并列关系;“反过来+V”的主观性及其话语标记功能。第四部分,“反过来”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首先对“反过来”结构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可分为标点偏误、字偏误、词偏误及篇章偏误。其次从本体研究角度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语义角度和语用角度。第五部分,关于“反过来”的教学策略。描写了对外汉语教材方面的不足,主要是教材设计不完善,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改进意见,最后提出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建议,主要是强调教师关于“反过来”的讲解方式,笔者希望教师注重语义讲解的全面性,以及在讲解过程中要重视情景教学法的使用。
【关键词】:反过来 反过来+V 语法特点 偏误分析 教学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6
- 1.1 选题缘由、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10-11
- 1.1.1 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10
- 1.1.2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10-11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11-13
- 1.2.1 “反过来”的研究现状11-13
- 1.2.2 存在的不足13
- 1.3 研究方案及步骤13-14
- 1.4 研究对象及语料说明14-16
- 2 “反过来”的语法特点16-26
- 2.1 “反过来”的语法意义16-17
- 2.2 “反过来”的句中分布和衔接功能17-18
- 2.2.1 连接句子成分以组成单句17
- 2.2.2 连接前后分句以组成复句17-18
- 2.2.3 连接句子或段落以组成篇章18
- 2.3 “反过来”复句的语义关系18-21
- 2.3.1 并列关系19
- 2.3.2 反递关系19-21
- 2.4 反递句式“不但不p……反过来q”的“表—里—值”分析21-25
- 2.4.1 语表形式21-23
- 2.4.2 语里意义23-24
- 2.4.3 语用价值24-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3 “反过来+V”的语法特点26-33
- 3.1 “反过来+V”的语法意义26-27
- 3.2 “反过来+V”的衔接功能27-28
- 3.2.1 连接前后分句以组成复句27-28
- 3.2.2 连接句子或段落以组成篇章28
- 3.3 “反过来+V”复句的语义关系28-29
- 3.4 “反过来+V”的主观性29-30
- 3.5 “反过来+V”的话语标记功能30-32
- 3.6 本章小结32-33
- 4 “反过来”的偏误及原因分析33-44
- 4.1 “反过来”结构的偏误类型33-40
- 4.1.1 标点偏误34
- 4.1.2 字偏误34
- 4.1.3 词偏误34-40
- 4.1.4 篇章偏误40
- 4.2 “反过来”偏误产生原因分析40-43
- 4.2.1 语义角度40-42
- 4.2.2 语用角度42-43
- 4.3 本章小结43-44
- 5 对教材和教学的建议44-51
- 5.1 对外汉语教材方面的不足44-48
- 5.1.1 “反过来”在教材中的出现及释义44
- 5.1.2 教材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44-48
- 5.2 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48-50
- 5.2.1 阶段性的语义讲解48-49
- 5.2.2 讲解过程重视语境教学法49-50
- 5.3 本章小结50-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袁毓林;;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8年02期
2 马真;;关于“反而”的语法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1期
3 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J];中国语文;198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庭;高级汉语口语教材中交际任务型练习的考察与分析[D];湖南大学;2014年
2 宗晓哲;留学生习得“反而”的偏误分析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怡;现代汉语“相反”类词语分析[D];延边大学;2010年
4 罗煌辉;“反而”的篇章连接功能及反递句式的历时演变[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51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5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