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卷王梵志诗在汉语词汇史上的研究价值
本文关键词:敦煌写卷王梵志诗在汉语词汇史上的研究价值
【摘要】:敦煌写卷王梵志诗因其表达的口语性、时代的确定性和语言系统的明晰性等特点而成为汉语史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语料。王梵志诗中的新词新义占其总词汇量的1/4强,反映出唐代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王梵志诗新词的构成方式,与《世说新语》的差异较为明显,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这是汉语史研究的新发现。王梵志诗词汇研究还可补大型辞书和断代词典在收词、释义、例证晚出等方面的不足。
【作者单位】: 泰州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王梵志诗 语料 词汇史 价值
【基金】: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汉语言文学”(PPZY2015C207)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敦煌写卷王梵志诗词汇研究”(2012SJD740051)
【分类号】:H131
【正文快照】: 唐人王梵志,卫州黎阳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推定他生活在590—660年之间[1],赵和平、邓文宽认为王梵志的活动上限是初唐武德年间,最迟不晚于开元二十六年[2](738)。王梵志诗在唐宋时影响广泛,唐代诗人王维、寒山、顾况、白居易、杜荀鹤、罗隐,宋代诗人苏轼、黄庭坚等均受其影响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建;20世纪韩孟诗派艺术成就论辩述要[J];河池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李亚娟;;晚清《中西教会报》报载小说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赖_g煌;“形式”的解放:洞见与盲视——胡适的“白话”主张和“新诗”理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钱晓宇;欲饮“解毒药”的中国现代小说——自然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的传播[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5 张子开;李慧;;隋唐五代佛教文学研究之回顾与思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李泽华;;赵树理小说的母题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张朋朋;;应让学生获得高水平的汉文读写能力——论转变我国小学的汉文教学理念[J];汉字文化;2008年05期
8 蒋广学;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9 黄长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发生学考察[J];江汉论坛;2011年02期
10 李锦旺;汉乐府“采诗”说再认识[J];江淮论坛;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德伟;莫道才;;时代风格和文学分期:对中国与欧洲文学史的编史理论与实践的考察[A];东方丛刊(1992年第3辑 总第3辑)[C];1992年
3 汪禄应;;胡适汉语现代化革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兼与程巍先生商榷[A];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C];2015年
4 许博;;尊体的革命——试论王国维、梁启超、胡适对词学尊体的贡献[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辑)——中国文论的直与曲[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桂红;苏轼尚“谐”诗歌的审美取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婷婷;解放与束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牟菲;南朝吴声与吴地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夏仕勇;刘宋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高岩;《聊斋志异》说唱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喻湘波;论佛经汉译对汉语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翔;阮籍《咏怀诗》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英楠;苏轼表文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董建国;论韩愈的俳谐诗[D];山东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川兵;;王梵志诗释义辨正一则[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2年02期
2 曾良;叶爱国;;王梵志诗“脆风坏”讨论二则[J];中国语文;2003年06期
3 袁宾;王梵志诗词语札记[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4 黄家全;《王梵志诗一卷》中的否定副词[J];敦煌研究;1985年02期
5 陆忠发;梵志诗小札[J];古汉语研究;1992年03期
6 刘湘兰;;王梵志诗疑难词语考释[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年06期
7 张勇;释“叫唤”﨑[J];古汉语研究;1996年01期
8 李正宇;释“(耳巳)没忽”——敦煌遗书王梵志诗俗词语研究之一[J];敦煌研究;1983年00期
9 张延成;中古词语拾零六则[J];语文学刊;1999年03期
10 钱学烈;从王梵志诗和寒山诗看助词“了”、“着”,“得”的虚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巧竹;王梵志诗中的佛教词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慧欣;王梵志诗双音节副词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3 张琪;《王梵志诗》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27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2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