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口语句式的主观性表达——以“天气那叫一个冷”为例

发布时间:2017-09-13 05:26

  本文关键词:口语句式的主观性表达——以“天气那叫一个冷”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口语 主观性 语用结构


【摘要】:汉语口语里有些新兴句式构造独特,它们往往是因说话人要突出表达特定意义、个人情感而构建出来的语用结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天气那叫一个冷"结构中,"那"启动一个抽象话题;"叫"由言说类动词虚化为话题评论标记;说明部分通常是被"一个"名词化、个体化的事物的性质特征。3者合力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明确的定性,从而在普通的描写句基础上构建具有评判功能的语用结构,表达说话人对"冷"的强烈感受。其操作机制在于凸显一般描写句中的自然焦点,这种凸显过程受说话人的即时情感驱动,从而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
【作者单位】: 重庆邮电大学;
【关键词】口语 主观性 语用结构
【基金】:国家社会基金西部项目“介词结构漂移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13XYY0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语义、感情色彩表达上的特殊功用,在语法上体现出更多的易位(10点钟了都)、重复(你怎么了你?)、省略(他不(是)病了吗)、追加(吃吧你!)、隐含(他完了是你)等语言现象。有些口语现象更为有趣,比如,“笑什么笑”、“挤什么挤,都挤到我怀里了”、“你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年02期

2 方梅;;北京话儿化的形态句法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徐江胜;;试论古汉语句子的焦点和焦点的凸显方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张孝荣;;汉语话题结构及其优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高敏;;安徽芜湖方言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6 李丹;;“很+名”组合的新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7 刘晓梅;从《孟子》看“夫”的语法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于建凯;;英汉语主题的结构与功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徐晶凝;语气助词“吧”的情态解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季竞;;构式“VPt+QM+NP”中数量成分的多角度研究[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5 朝格吉乐玛;;蒙古语和汉语形容词对比研究[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5年第1期(总第26期)[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方艳;英汉第三人称照应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赖冰咏;高中语文语体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白克宁;越南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丽敏;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娅敏;“反而”和“倒”的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韦佼灵;壮语的类型学描写[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蔡雅思;“N_1(的)N_2”构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4 刘礼进;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后照应的几个问题——与赵宏、邵志洪先生商榷[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1期

5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6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年02期

7 王云路;说“儿”[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沈家煊;;关于词法类型和句法类型[J];民族语文;2006年06期

9 莫彭龄 ,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10 郭作飞;汉语词缀形成的历史考察——以“老”、“阿”、“子”、“儿”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陈;张高远;;“被XX”构式与传统被动结构的三重背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841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841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2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