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定式镶嵌四字格构式意义初探
本文关键词:汉语定式镶嵌四字格构式意义初探
【摘要】:定式镶嵌四字格是汉语中特有的词汇-语法现象,它来源于对相同格式的定式镶嵌四字词汇单位的提取。作为构式的定式镶嵌四字格结构相对固定,在表义和功能上具有不可完全预测性。其构式意义是一种整合意义,这种主观意义包括感情义、强调义、生动义、虚指泛指义、比喻义等五类,它们各自内部有层次区分,外部彼此间既相互区分又有机相联。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定式镶嵌四字格 构式意义 整合 提取
【分类号】:H14
【正文快照】: 零、引言在汉语学界,一般把“四字格”定义为一种词汇单位,如吕叔湘(1963)指出,“四字格”即四音节熟语;马国凡(1987)指出:"四字格是一种形式鲜明、独具特色的语言词汇,是汉语语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上定义的“定式镶嵌四字格”是一种实体的词汇单位,如“半长不短、半死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祥英;汉语待嵌格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思湘;;现代汉语数量型合成词的构成及其语法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费晓丹;;“绝”的语义发展和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3 孙婷;刘丙桥;;愤怒情感背后的隐喻文化认知因素——英汉谚语中的愤怒情感隐喻的异同及其文化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4 杨运庚;;牛蹄赣语方言中ABB式状貌词的特点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刘萍;从隐指看汉语交际中的民族文化折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6 刘萍;;汉语交际中对举类显句潜性化的文化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吴锦;;语言禁忌的社会语言学阐释[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刘志芳;;论基本词汇消长的原因[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唐祥金;中西文化差异与文化学习[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10 王永聘;走出民族文化语言交际的困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余克强;;非同素同构异形词的系统性规范[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雪桂;;试论文化符号的可译性——以《伊豆的舞女》的文化词语翻译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罗琳;;日本文化语言学动态考察及反思[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黎运汉;;四十年来语言风格定义研究述评[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6 郑吉雅;;探析“一A一B”式四字语型[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郑荣馨;;论王希杰修辞学研究的科学精神[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8 杨林;;从几组亲属称谓词浅析古代特殊的婚姻制度[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2期[C];2013年
9 杜广中;王艳艳;;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华夏文化话语权构建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国旭;新平彝语腊鲁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娜;不同条件下同音词效应的眼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静;汉英特有花木词之国俗语义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解晓旭;《常谈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志学;壮语语词视野中的农耕文化观念[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薇;文化视角下的英汉词语理据性对比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德荣;“七A八B”式短语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2 张国宪;;论对举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3 李如龙;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骆小菊;试说“—X—Y”式成语中的X和Y[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胡清国;现代汉语中的“有A有B”结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曾春英;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俄语口语简略现象[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王丽彩;“又VP1又VP2”格式浅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9 齐红飞;罗菲;;镶嵌式成语造词及运用特色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吴乐雅;;初探对举格式的生成机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孙艳;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余桂林;《现汉》四字词语的分类及其特点[D];厦门大学;2002年
2 胡纯;人体词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琳;试论现代汉语中非固定短语的熟语化过程及其成因[D];四川大学;2005年
4 杜鹃;现代汉语“不X不Y”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祝爱华;“现X现Y”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李传军;类固定短语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焕;现代汉语“一A一B”格式的多角度探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虹;浅谈数字“四字格”的镶嵌语义特征及其英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2 张德明;英汉翻译运用四字格词组及应注意的问题[J];台声.新视角;2005年02期
3 刘秋红;刘洪泉;;《红楼梦》中四字格之并并格英译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4 金勇;;公文四字格短语运用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18期
5 姚殿芳 ,潘兆明;说“四字格”[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6 马国凡;四字格论[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S2期
7 胡安良;老庄著作中对立四字格的结构类型和哲理含义初探[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8 胡书津;藏语并列四字格结构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严素铭;徐东伦;;黔东苗语并列四字格结构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10 冉亚周;路媛;姚欣;;论中医四字格及其翻译策略[J];时珍国医国药;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丁年青;余梅芳;;中医四字格术语逻辑关系分析与翻译策略[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22分会场——“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丁年青;余梅芳;;中医四字格术语逻辑关系分析与翻译策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黄怀飞;;汉语四字格英语口译的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习斌 许益明;真山真水多佳话 一景一名总关情[N];镇江日报;2010年
2 河南省太康高级中学 焦文林;“熟语”备考指南[N];中国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心交;越汉成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足立史惠;汉语“新四字格”用法新探[D];浙江大学;2009年
2 张帅臣;论俄汉文学翻译中四字格的使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许俊芳;不对称性四字格初探[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司阳;忻州方言四字格俗语探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于s,
本文编号:960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960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