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爱情》中空间中女性的自我重塑
本文关键词:《又来了,,爱情》中空间中女性的自我重塑
更多相关文章: 多丽丝·莱辛 《又来了 爱情》 空间 自我重塑
【摘要】:作为当代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多丽丝·莱辛(1919-2013)因其饱满的写作热情和广阔的视野在文学界广受赞誉。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但女性问题始终是她关注的焦点。《又来了,爱情》(1996)是莱辛晚年的又一力作,主要讲述了边缘女性在重塑自我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压抑和困惑。以往对《又来了,爱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叙事技巧等方面,而本文试图从空间的角度解读小说中女性人物的自我重塑问题。本文的讨论主要基于空间理论展开。空间理论认为空间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融合了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的多元存在。列斐伏尔强调空间的社会性,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而福柯则侧重空间中的权力因素,同时他们二人对空间的阐述中都蕴含了对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诉求。索亚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展开这一观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即一种更加开放的、包含无限可能性的新的空间形式。莱辛在这部小说中对空间的描述恰与空间理论的这一观点相契合,因此,空间理论为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自我重塑问题提供了绝佳的视角。除了引言和结语,本文由三章构成。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多丽丝·莱辛及其作品《又来了,爱情》、该小说的研究现状、相关理论框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对物理空间中压抑的自我进行阐述。一些重要的空间意象构成了物理空间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生存境况。压抑的物理空间中使她们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同时,外在的压抑逐渐引发了内在的变化,论文第二章主要呈现了精神空间中女性人物的困境与迷茫,并进一步阐述了造成她们精神困境的根源。由于出身卑微,朱莉忍受着被恋人抛弃的苦楚;65岁的老年人萨拉因重坠爱河而对自我产生怀疑,陷入痛苦的精神困境;安妮忍受着强势丈夫的控制,在附属的地位上逐渐丧失了自我,她的女儿乔伊斯则因为爱的缺失而迷失自我,沦为问题少女。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第三空间中女性人物的不断探寻与自我重塑。朱莉积极生活,在自然和艺术的空间中重获自由和尊重,最终成为一位令人敬仰的艺术家;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分析,萨拉最终在理性的空间中摆脱了精神困境,重归以往的从容与优雅,平静地拥抱晚年生活;安妮毅然离开了丈夫,和获得新生的女儿乔伊斯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莱辛对女性人物生存境遇和情感状况的关注反映了她对整个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处于现代社会这个庞大的生存空间之中,人们不可避免会遇到自我迷失与困惑,那么如何摆脱困惑并实现自我就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生活中偶遇压抑或困惑时,人们可以扩展个人空间并尝试构建第三空间,以此来更好地保持和实现自我。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又来了 爱情》 空间 自我重塑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3-5
- Abstract5-7
- 摘要7-11
- Introduction11-25
- Chapter One Depressed Self in Physical Space in Love, Again25-39
- 1.1 Public Space26-31
- 1.1.1 Cities26-28
- 1.1.2 Streets28-31
- 1.2 Private Space31-39
- 1.2.1 Houses31-34
- 1.2.2 Rooms34-39
- Chapter Two Confused Self in Mental Space in Love, Again39-59
- 2.1 Julie’s Anguish in Mental Space40-45
- 2.1.1 Julie’s Aborted Love40-42
- 2.1.2 Causes of Julie’s Anguish42-45
- 2.2 Sarah’s Anxiety in Mental Space45-53
- 2.2.1 Sarah’s Unhappy Childhood46-48
- 2.2.2 Sarah’s Unattainable Love48-53
- 2.3 Anne and Joyce’s Perplexity in Mental Space53-59
- 2.3.1 Anne’s Subordinate Position in Marriage53-55
- 2.3.2 Joyce’s Exclusion from Family Love55-59
- Chapter Three Reconstructed Self in Thirdspace in Love, Again59-75
- 3.1 Julie’s Reconstruction of Self60-66
- 3.1.1 Affinity with Nature and Art60-63
- 3.1.2 Search for Respect and Freedom63-66
- 3.2 Sarah’s Reconstruction of Self66-71
- 3.2.1 Confronting Emotional Dilemma Rationally66-69
- 3.2.2 Embracing Life Positively69-71
- 3.3 Anne and Joyce’s Reconstruction of Self71-75
- 3.3.1 Anne’s Independence71-73
- 3.3.2 Joyce’s Rebirth73-75
- Conclusion75-79
- Bibliography79-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轶妮;;多丽丝·莱辛出版新作《最甜蜜的梦》[J];外国文学动态;2002年03期
2 向丽华;;多丽丝·莱辛研究在中国[J];邵阳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向丽华;;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分类[J];船山学刊;2007年02期
4 孙全志;;多丽丝·莱辛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06期
5 ;多丽丝·莱辛特辑[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年01期
6 亚当·史密斯;张和龙;;“故事内容决定了讲故事的手法”——多丽丝·莱辛访谈[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年01期
7 竹夕;;多丽丝·莱辛:超越女权[J];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8 卢婧;;20世代80年代以来国内多丽丝·莱辛研究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9 唐霞;;近十年国内多丽丝·莱辛研究评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曹小雪;;论多丽丝·莱辛早期“逃离”性格的形成[J];名作欣赏;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为什么多丽丝·莱辛更重要[N];中华读书报;2013年
2 记者 孟黎;多丽丝·莱辛 获奖姗姗来迟[N];金融时报;2007年
3 萧莎;一言难尽的多丽丝·莱辛[N];光明日报;2013年
4 本版编辑邋John Freeman Xan Brooks 河北工业大学 张静 编译;多丽丝·莱辛:迟“放”的鲜花[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记者 孙海悦;译林社速推3本多丽丝·莱辛作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潘启雯;没有太多“新闻点”,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缘何也能畅销?[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年
7 瞿世镜;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N];文艺报;2007年
8 李北陵;“押宝”诺奖,出版商“保守”显明智[N];工人日报;2007年
9 云也退;多丽丝·莱辛:误读中炼制火药[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康慨;多丽丝·莱辛:我爸爸的梦,我妈妈的爱[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W毮
本文编号:1006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00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