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化语境下的《洛丽塔》探究
本文关键词:狂欢化语境下的《洛丽塔》探究
【摘要】: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Владими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Набоков,1899-1977)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杰出的翻译家和蝶类学家,被认为是美国实验小说的大师,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他的创作既保证了20世纪初俄国文学与当代俄罗斯文学之间的连续性,又为美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不仅在俄、美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世界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纳博科夫一生著述颇丰。其中,长篇小说《洛丽塔》当属作家最卓越的作品。小说自问世以备受争议,各种解读层出不穷。本论文以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分析小说《洛丽塔》中的狂欢美学。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绪论、主体及结论。绪论简单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理论,概述了《洛丽塔》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意义。主体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的是人物形象的双重性,主要对亨伯特、奎尔蒂、安娜贝尔·李及洛丽塔这四个小说主人公进行对比,分析他们身上“天使”和“魔鬼”的双重个性。第二章论述的是故事场景的狂欢性,主要从汽车旅馆和学校两个场景入手,分析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社会现状及其背后折射出的狂欢特性。第三章论述的是创作主题的变奏性,分别从精神分裂、社会道德和社会文化三个角度对小说的主题作简要分析,探究小说主题的开放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第四章论述的是艺术形式的戏拟性,简要介绍狂欢化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法——讽刺摹拟(戏拟),着重分析这种手法在小说《洛丽塔》中的应用。结语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关键词】:纳博科夫 《洛丽塔》 狂欢化 狂欢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俄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9
- 绪论9-21
- 一、研究背景9-11
-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11-14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4-19
- (一)苏俄的《洛丽塔》研究14-15
- (二)西方的《洛丽塔》研究15-17
- (三)中国的《洛丽塔》研究17-19
- 四、选题目的及选题意义19
- 五、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19-21
- 第一章 人物形象的双重性21-29
- 一、亨伯特与奎尔蒂21-26
- (一)善恶两面的亨伯特21-25
- (二)十恶不赦的奎尔蒂25-26
- 二、安娜贝尔与洛丽塔26-28
- (一)不幸的安娜贝尔26-27
- (二)凄美的洛丽塔27-28
- 小结28-29
- 第二章 故事场景的狂欢性29-38
- 一、汽车旅馆的恣情29-33
- (一)旅馆内的狂欢“交响乐”29-31
- (二)旅馆内的疯狂追逐31-33
- 二、对学校教育的戏谑33-37
- (一)学校对洛丽塔的荼毒33-35
- (二)对实用性教育的嘲讽35-37
- 小结37-38
- 第三章 创作主题的变奏性38-45
- 一、精神分裂的悲剧38-41
- (一)弗洛伊德对人格的划分38-39
- (二)亨伯特的精神裂变39-40
- (三)对精神分析学说的戏弄40-41
- 二、传统道德的颠覆41-42
- 三、社会文化的讽刺42-44
- (一)美国大众文化的孕育42-43
- (二)大众文化浸染下的黑兹母女43-44
- 小结44-45
- 第四章 艺术形式的戏拟性45-51
- 一、讽刺摹拟的狂欢45-48
- (一)讽刺性摹拟45-46
- (二)纳博科夫对讽刺性摹拟的独特构建46-48
- 二、侦探游戏的狂欢48-50
- (一)侦探小说的发展“简史”48-49
- (二)纳博科夫与侦探小说49-50
- 小结50-51
- 结语51-53
- 注释53-55
- 参考文献55-59
- 后记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洁;;《洛丽塔》: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J];电影文学;2012年20期
2 刘翠兰;;论《洛丽塔》的言语张力[J];山花;2014年04期
3 ■■■;;《洛丽塔》的“意外”风靡[J];中国社会导刊;2002年06期
4 胡榴明;;闲读《洛丽塔》[J];学问;2001年11期
5 刘小丰;《洛丽塔》:一部被欲望烧灼的伤心史[J];当代文坛;2001年02期
6 耿海英;谈《洛丽塔》叙事中的狂欢性[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鲁晓梅;;审美快感——浅析纳波科夫的小说《洛丽塔》[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肖谊;;小说与电影之间——关于《洛丽塔》的艺术性[J];英语研究;2003年Z1期
9 王青松;回归现实主义——《洛丽塔》的一种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尚必武;评纳伯科夫的《洛丽塔》[J];宿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端传妹;;《洛丽塔》:多棱镜下的人性[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彭国栋;;《洛丽塔》的后现代道德反讽[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家燕;;醉心于操纵语言的魔术师——试论纳博科夫的语言技巧在《洛丽塔》中的运用[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郑敏宇;;从《洛丽塔》的自译本反观纳博科夫的翻译观[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报记者 刘颖;《洛丽塔》营销背后的“编功”[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王昌隆;在德黑兰读《洛丽塔》[N];经济观察报;2004年
3 史国强邋孙福广;《洛丽塔》的三个译本[N];辽宁日报;2007年
4 赵武平;完整再现原著风貌[N];人民日报;2006年
5 查尔斯·麦格拉斯;悠悠50载,《洛丽塔》惊心依旧[N];文学报;2006年
6 孙小美;做书也讲究原生态[N];中国邮政报;2006年
7 江晓原 程巍;《洛丽塔》:在文学与道德之间[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郑际根;《洛丽塔》创造了永恒[N];文艺报;2006年
9 熊哲宏;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圈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曲春景;贴着灵魂的叙述[N];河南日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鹏;《洛丽塔》中的叙事策略解读[D];中北大学;2011年
2 温宇婷;从主人公亨伯特看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主题[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丁莉;从接受美学角度论《洛丽塔》中的空白和读者再创造[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芳;浅析接受美学视角下《洛丽塔》中的不确定性[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程瑞琴;从经典小说到电影剧本的文体转换[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6 吴素馨;《洛丽塔》中感官元素的美学意义[D];湖南大学;2015年
7 刘肖敏;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看《洛丽塔》的两个中译本[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李洋;狂欢化语境下的《洛丽塔》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谭(王莹);《洛丽塔》的艺术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雪峰;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洛丽塔》[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48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04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