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尼尔的《悲悼》与母性神话
本文关键词:奥尼尔的《悲悼》与母性神话
【摘要】: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戏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家庭剧,塑造了很多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而有无“母性”气质,成为他品评女性的不变尺度。本文从《悲悼》中的母亲克里斯汀入手,讨论母性神话毁灭的同时,揭露出作品中暗示的母性力量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奥尼尔一直被视为美国戏剧史上的“现代摩西”,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以信仰断裂为标志的精神困顿出现后,奥尼尔重建“母神”信仰的戏剧创作所具有的深刻时代意义。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首先对研究方法,作家和作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接下来简要地回顾了国内外对《悲悼》的文学批评,并将其大致归结为三条主线,即比较研究,精神分析批评以及对悲剧人物的解读。第二部分分为三章,阐述了奥尼尔对慈母般的女性偏好的起源,母性神话在《悲悼》中的毁灭以及奥尼尔在《悲悼》中对母性的重建。第一章探讨了奥尼尔对慈母般的女性偏好的起源,从奥尼尔戏剧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剧作家从维护传统的社会文化视角的角度出发讴歌伟大的母爱。在他的作品中,他赋予女性强大的母性本能的原因与剧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以及二十世纪充满了精神危机的历史语境分不开。奥尼尔是非常看重纯真之爱的剧作家,没有爱或者功利目的的爱极可能带来悲剧,以母爱为表现主题,实际上表达了奥尼尔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反思。人类文明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但伴随这种进步的负面因素也不时出现,需要引起人类的反思。第二章讨论了母性神话在《悲悼》中的毁灭。悲悼中的“母性神话”首先表现在颠覆母性形象上,奥尼尔笔下的母亲克里斯汀背叛了传统的母性,她不再是被歌颂的人类创造者和生命源泉,不再是代表善良和慈爱。过度追求女性性爱生命的欲望化母亲,以畸形的爱欲消解了传统伦理文化附加在她身上的“母性美德”;文化冲突下,母性和母亲本身的欲望对立达到顶峰;而面具下的家庭成员成为了压垮了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母性在人类文明的压抑下导致了整个孟南家族的悲剧。克里斯汀的形象无形中颠覆并解构了传统母性的神圣与崇高。第三章。本章首先对自然所蕴含的潜在力量进行探讨。紧接着,通过分析海岛母性的意向,试图理解奥尼尔开发海岛母性形象的写作意图,就像他在工作笔记中写到的:“发展南洋群岛主题—它对他们所有人的吸引力(从不同的方面—解放、和平、安全、美丽、良心的自由静默等等)—渴望原始性——母亲形象——向往远离恐惧的没有竞争的自由”。结论总结全文,并指出因着个人的特殊经历和家庭环境,奥尼尔把个人对母性神话的迷恋与对现代人精神信仰的现世关怀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作品产生了深沉的情感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 《悲悼》 神话 母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3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6
- Abstract6-8
- 摘要8-10
- Introduction10-17
- Chapter One The Origin of O’Neill’s Preference for Motherly Women17-30
- A. Short of Maternal Love in Dysfunction Family18-22
- B. Shaping Motherly Wom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sychoanalysis22-27
- C. Spiritual Home for Those Who Have Lost Faith27-30
- Chapter Two The Subversion of the Mythos of Motherhood30-44
- A. The Abnorm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Son30-34
- B. The Loss of Motherhood in Culture Collision34-39
- C. Mother’s Struggle under the Persona39-44
- Chapter Three The Reconstruction of Motherhood44-56
- A. Island Mother’s Potential Force45-48
- B. The Eden Full of Maternal Love48-53
- C. Soul Aegis from Island Mother53-56
- Conclusion56-58
- Works Cited58-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蕾;奥尼尔戏剧中的浪漫主义因素[J];广东艺术;2000年03期
2 王玉华;由《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论奥尼尔悲剧的寻家主题[J];台州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3 郑闽江;奥尼尔戏剧的宗教文化意识[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常小静;;论奥尼尔晚期戏剧中酒的功能[J];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高思春;;奥尼尔戏剧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J];大众文艺;2010年22期
6 陈佳子;;奥尼尔所要表达的意识与意志——浅谈《榆树下的欲望》[J];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7 康建兵;;奥尼尔与“1912”[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年01期
8 郭继德;;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3期
9 刘珏;;奥尼尔和他的剧作[J];戏剧文学;1987年04期
10 张冲;论奥尼尔剧作中大海的形象及其作用[J];当代外国文学;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庄新;;奥尼尔:现代人心灵的探索者——论奥尼尔的后期戏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苏煜;;奥尼尔的悲剧意识探源[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3 陈尧;;论奥尼尔《诗人的气质》和《更庄严的大厦》中错位的拜伦式想象[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慧;李姝娟;沈训娇;;永远在路上——从《毛猿》看奥尼尔的基督教意识[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连桥;;易卜生与奥尼尔戏剧人物的自我观念——以《培尔·金特》和《无穷岁月》为例[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信;奥尼尔一箭多雕[N];中国财经报;2002年
2 南 画;奥尼尔 从汽车工人到投资巨子[N];中国企业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谭璐 实习记者 秦伟;高盛奥尼尔:中国通胀下半年回落至4%[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4 特派记者 吴晓鹏;专访高盛资产管理公司主席奥尼尔: “成长市场”增长可期 不担心全球经济放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5 木子;奥尼尔毕业啦![N];中国体育报;2000年
6 张子清;奥尼尔的诗歌和诗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张锐;斯坦·奥尼尔:美林的“魔鬼总裁”[N];中国企业报;2006年
8 史国强 赵敏;尤金·奥尼尔来了之后[N];辽宁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玉明;奥尼尔:“全球思维”的“世界玩家”[N];中华建筑报;2006年
10 卢铮;奥尼尔:华尔街的黑人独行侠[N];中国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卫岭;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D];苏州大学;2008年
2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吴宗会;异化与本真:尤金·奥尼尔戏剧荒诞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生珍;尤金·奥尼尔戏剧生态意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郭勤;依存与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霞;残缺与自赎[D];云南艺术学院;2016年
2 伍眉芷;奥尼尔的《悲悼》与母性神话[D];西南大学;2016年
3 周丽媛;荣格心理分析视域下的奥尼尔种族关系作品解读[D];苏州大学;2016年
4 陈天旭;奥尼尔的心路历程:一个新的视角[D];四川大学;2004年
5 房文红;尤金.奥尼尔对女性的诠释[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邓立娟;和谐关系的破灭[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德清;论奥尼尔及其戏剧中的“家”的主题[D];吉林大学;2008年
8 郑瑜;奥尼尔笔下人物确认自我的艰难旅程[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瑞;奥尼尔剧作《送冰人来了》中的道家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吕红艳;论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荒诞特征[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04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10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