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争胜主题在《推销员之死》威利白日梦中的表现

发布时间:2017-10-28 20:27

  本文关键词:争胜主题在《推销员之死》威利白日梦中的表现


  更多相关文章: “争胜” 威利 《推销员之死》 白日梦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争胜”(“CtS”)观念在《推销员之死》一剧中主人公威利白日梦中的表现。本文中,“争胜”简写为“CtS”。文章共有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阿瑟·米勒本人经历以及其代表作《推销员之死》的大致内容,接着由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丛林意象入手介绍“争胜”观念的由来。文章认为,竞争与成功在威利看来是不可分割的一对概念:竞争是成功的重要的手段,而成功是竞争的目的,二者相伴相生,不可分割,因此作者将其取名为“争胜”。作者认为,“争胜”观念形成与威利幼年时期经历以及推销员工作体验相联系。本章最后简要介绍了分析所依据的理论。第二章分国内和国外两条线对《推销员之死》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并探讨了本文章选题的意义。接下来三章重点分析争胜主题在每个白日梦中的表现。具体方法为先阐释每个白日梦之前的最近经验,然后分析“争胜”如何在白日梦“显梦”内容方面得到体现,最后分析在白日梦中出现的重要意向及概念。首先,文章分析得出“争胜”主题贯穿了威利的三个白日梦。对丛林法则的崇拜是威利崇尚竞争,追求成功的重要原因,因为在主人公看来,成功与生存并无多大差别。其次,文章在不同章节分析了威利的“好人缘”观念,与其哥哥本的关系方面,并且还分析了一些重要意象,比如表链以及播种。在分析与本的关系中,笔者指出威利有试图超越本的迹象;在表链的分析中指出表链的欺骗性;在“好人缘”的分析中指出威利的自恋与孤独;在对播种的分析中指出威利之死并非出于完全绝望,而是对自身的绝望和对后代的希望并存。以上分析最后都指向了威利“争胜”欲望。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威利三个白日梦重要隐义就是为自己“争胜”理想的实现做出努力和维护。
【关键词】:“争胜” 威利 《推销员之死》 白日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3
【目录】:
  • AKNOWLEDGEMENTS3-4
  • ABSTRACT4-6
  • 摘要6-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6
  • 1.1 Arthur Miller9-10
  • 1.2 Death of a Salesman10-11
  • 1.3 Social Darwinism and the Jungle Image11-14
  • 1.4 Freud's Relevant Theories14-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3
  • 2.1 Literature Review Abroad16-20
  • 2.2 Literature Review at Home20-21
  • 2.3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21-23
  • Chapter Three The First Reverie23-33
  • 3.1 New Impression—Exhaustion23-24
  • 3.2 "CtS" in the Reverie—Confidence24-26
  • 3.3 "Well-Liked"—Road to "CtS"26-33
  • Chapter Four The Second Reverie33-43
  • 4.1 New Impression—Humiliation33-34
  • 4.2 "CtS" in the Reverie—Glory34-36
  • 4.3 Rivalry with Ben36-43
  • Chapter Five The Third Reverie43-47
  • 5.1 New Impression—Embarrassment43
  • 5.2 "CtS" in the Reverie—Dignity43-44
  • 5.3 Seeds—Hope and Vanity44-47
  • Chapter Six Conclusion47-49
  • Works Cited49-5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立英;张润;;折射美国社会文化的多棱镜——《推销员之死》[J];邢台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吕方源;;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性(英文)[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5期

3 卢懿;;《推销员之死》悲剧效果强化之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张雪;;试析《推销员之死》悲剧的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5 姜虹;;浅析美国梦之悲剧神话《推销员之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9期

6 拉·贝纳德克 ,松清;导演影片《推销员之死》[J];世界电影;1982年01期

7 ;它山之石——《推销员之死》座谈会纪要[J];戏剧报;1983年07期

8 仓桥健;《推销员之死》的普遍性[J];中国戏剧;1992年08期

9 张祥和;《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之比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李占喜;《推销员之死》:“美国梦”的悲歌[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玲林;;论《推销员之死》中烟消云散的“谎言”[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卢秋平;赵淑芳;;论《推销员之死》中洛曼悲剧命运的原因[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何蕾;;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悲剧思想[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廷芳;《推销员之死》及其复排[N];北京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刘淼;《推销员之死》的中国缘分[N];中国文化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雪姣;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解读《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2 胡晶;从人际功能的角度研究阿瑟米勒的戏剧《推销员之死》[D];北华大学;2016年

3 王冬;《醒来歌唱》与《推销员之死》中的犹太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4 吴雍奇;争胜主题在《推销员之死》威利白日梦中的表现[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5 姚瑶;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卢焱;《推销员之死》[D];安徽大学;2006年

7 刘佳;对《推销员之死》中对白的语用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李菲;欲望与恐惧—从心理分析角度洞悉《推销员之死》中普通人的心灵[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郑宝玲;探索《推销员之死》中的困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娜;从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与技巧[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09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109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4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