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的“颠覆”与“隐喻”
本文关键词:论余华小说的“颠覆”与“隐喻”
更多相关文章: 余华小说 家庭关系 私密性 赵园 先锋小说 父子关系 日常性 在细雨中呼喊 中国当代作家 孙广才
【摘要】:正赵园先生在《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一书中就以父子伦理为入口,打开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其中遵从的路径就是"由基本的伦理关系入手,讨论社会秩序的形态"a,由夫妇、父子、兄弟构成的家庭生活虽然具有"日常性",但是它仍然产生变动,这些变动不论兴亡"都参与构成着历史生活的丰富性"。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赵园先生的用意——父子伦理、家庭关系虽然具有私密性和生活化的倾向,但是它依然无法溢出历史的边界,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 余华小说;家庭关系;私密性;赵园;先锋小说;父子关系;日常性;在细雨中呼喊;中国当代作家;孙广才;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赵园先生在《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一书中就以父子伦理为入口,打开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其中遵从的路径就是“由基本的伦理关系入手,讨论社会秩序的形态”a,由夫妇、父子、兄弟构成的家庭生活虽然具有“日常性”,但是它仍然产生变动,这些变动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梅家玲;;孤儿?孽子?野孩子?——战后台湾小说中的父子家国及其裂变[J];文艺争鸣;2012年06期
2 ;王安忆评《许三观卖血记》[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立超;;论余华小说的“颠覆”与“隐喻”[J];小说评论;2016年03期
2 刘欢;;浅析中国传统生存哲学对文学之影响——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01期
3 齐可心;;《许三观卖血记》中对生存哲学的探索[J];名作欣赏;2014年32期
4 金理;;“自我”诞生的寓言——重读《十八岁出门远行》[J];文艺争鸣;2013年09期
5 李立超;;写在1990年代的“历史”寓言——读余华《许三观卖血记》[J];小说评论;2013年04期
6 扎西央珍;;从《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几次卖血经历看他的抑己利他价值观的体现[J];北方文学(下旬);2012年11期
7 韩红艳;;一个悲剧的喜剧式生存——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生存境遇[J];山花;2012年16期
8 黄宇;;如何“活着”——论余华长篇小说人物对“苦难”的抗争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2年04期
9 韩会敏;;《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对话与民间话语[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谈余华小说的另一种人文关怀[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程戈;对余华小说一种存在哲学的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3 张福萍;论余华小说的并置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张瑞英;;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J];文史哲;2006年03期
5 董颖;;余华小说中恶魔性现象的初步统计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杨振宇;;余华小说创作中苦难主题的嬗变[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王峰;公培强;;苦难的救赎——论余华小说中苦难意识的流变[J];科技信息;2009年06期
8 张治军;;浅谈余华小说的暴力[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钟海林;;余华小说的风格转变[J];名作欣赏;2010年18期
10 李佳;;论余华小说文革记忆的言说[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换生;王达敏;;论余华小说的少儿形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陶锐钊;;父亲之歌——从父子关系的演变看余华小说的创作[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良骏;学者十年,学风如是[N];文学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贝莎;论余华小说的反讽艺术[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黎晨;余华小说语言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谢成梓;论余华小说风格的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严海英;余华小说的悲剧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彭文霞;论余华小说的边缘人物的“狂”[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余雷;余华小说暴力叙述的嬗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牛雅莉;余华小说父性意识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李承芝;余华小说在韩国的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国中;余华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4年
10 周东升;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29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129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