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理论视角下的《赎罪》研究
本文关键词:创伤理论视角下的《赎罪》研究
【摘要】:《赎罪》(2001)是当代英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伊恩·麦克尤恩(1948-)——的代表作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英国中上流社会的情形,以及二战给欧洲大陆带来的挥之不去的阴影。该作品在评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批评家们主要研究的是该作品中同一事件的多个不同视角、真实与虚构以及作品的互文性和元小说技巧等。学者们关注的是麦克尤恩独特的创作手法,而在这种创作手法之下所暗含的社会批判却往往被忽略。本文旨在透过主人公的创伤经历,分析他们所经历的创伤事件的深层次成因以及创伤事件带来的影响,探讨作者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人们是如何走出创伤的。麦克尤恩在《赎罪》中呈现了主人公各自经历的创伤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以一种超越他们感知和理解的形式反复出现,而事件的起因除了主人公自身存在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一些家庭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所致。这些问题不仅仅只存在于小说中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环境,甚至困扰整个英国社会长达几十年之久,并且时刻影响着人们现在的生活。此外,主人公们的个人创伤被置于随即而来的二战背景之下,更突显了他们的创伤体验。而透过二战期间他们的个人创伤经历,更能反映出战争给民族、国家带来的集体创伤。创伤不仅仅只局限于生理层面,更主要的是对于受创者心理层面、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集体创伤带给整个民族的难以预料的影响。在《赎罪》中,主人公经历的创伤事件,以其“滞后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往往在创伤事件发生之后,不断以创伤记忆的形式反复侵蚀他们。而这种入侵,更说明了主人公创伤经历的无法规避性。创伤事件不仅仅影响了主人公个体的认知,还影响了他们和与外界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正常的人际关系层面。正如个体创伤和集体创伤之间的紧密联系,创伤事件对于主人公个体的影响和整个英国社会的影响相互交织,带来的是对于整个民族难以修复的伤痕。创伤事件之后,受创者如何自我恢复以及如何帮助受创者治愈创伤成了创伤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赎罪》中,作者也刻画了主人公为了治愈创伤所做出的努力。曾经饱受创伤事件折磨的主人公通过自身的努力,试图更好地理解过去,重新恢复自我与外界的联系,并通过写作把过去和现在有意义地联系在一起。创伤经历是无法规避的,更不能改写。而主人公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了以往的价值观念和态度,对自己、他们的家庭和整个社会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赎罪》可以看作是作者麦克尤恩对于英国社会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批判。创伤事件的“不可接近”和“不可理解”说明了这些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而创伤经历的不可规避性和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更进一步突显了个体在心理以及人际关系层面受到的负面影响。小说中主人公治愈创伤所采取的措施,也是作者为人们摆脱困境、理解过去而提供的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New Evidence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from 129,000 Years Ago Found in China[J];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2011年02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伟;梁维邦;倪红斌;蒋健;;Activation of TLR4/NF-κB inflammatory signaling pathway following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The expression of Nrf2 in rat brain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A];200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Local hypothermia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increases expression of GAP-43 in brain tissue afte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rats[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Activation of TLR4/NF-κB inflammatory signaling pathway following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Liver,contributes to upregulation of haptoglobin in serum from ra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顾建文;陈浩;王刚;;The effect of influence factor o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金伟;梁维邦;倪红斌;蒋健;;Tert-butylhydroquinone modulates Nrf2,NQO1 activities and protects mice brains against traumatic brain injury[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The study of lorg-term outcom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Activation of Nrf2-ARE pathway in brai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A];200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Protective effect of Nrf2-ARE pathway in brai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A];200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杜珊;创伤理论视角下的《特别响,非常近》[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李晓丽;《家园》中的黑人创伤探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李超;创伤理论视角下的《赎罪》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袁永丹;创伤理论视域下的《现在是你敞开心扉之际》[D];华侨大学;2016年
5 杨继兰;伤痛与弥合[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Khairuddin Khairkhah(孙承志);关于阿富汗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项调查及其需求的初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郭孟梦;从自我缺失到自我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李金玲;《接骨师之女》的女性创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尚兴萍;创伤与治愈—《接骨师之女》中的创伤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47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147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