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和德莱塞小说中“幻灭性”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茅盾和德莱塞小说中“幻灭性”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茅盾 西奥多·德莱塞 “幻灭性”人物形象 悲观情绪 反复性
【摘要】:同为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和德莱塞都坚持全面再现现实生活的创作主张。虽然由于所处社会环境、接触现实的不同,导致他们的作品在具体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茅盾和德莱塞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过悲观、“幻灭”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仅源于亲身经历,更有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所得。因此,他们在小说中不约而同地塑造了一批具有“反复性”特征的“幻灭性”人物形象。但是影响两位作家创作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创作观念等不尽相同,使得他们笔下的“幻灭性”人物形象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就作品的思想内容而言,首先,他们都塑造了生活型、理想型和存在型三类“幻灭性”形象。但相比之下,茅盾偏向于刻画追求社会理想而不得的人物,德莱塞则着眼于描绘寻求个人理想的失败者;茅盾更急于展现混乱社会中人们的彷徨迷惘,德莱塞似乎更关注转型时期人们固有价值和信仰失落的问题。其次,他们对待“幻灭性”人物的态度也有异同。相同的是,塑造女性形象时鲜明的男权意识,即将女性角色单一化、边缘化;不同的是,茅盾对“幻灭性”人物抱以审视和思辨的态度,德莱塞则始终表现出认同和同情的态度,这也使两位作家小说的基调分别呈现出开放明朗和阴郁暗沉的特点。就作家运用的形式技巧而言,为了突显“幻灭性”人物的“反复性”特征和悲剧命运以及作家对该类人物的真实态度,茅盾和德莱塞都运用了频繁的空间转换、非叙事性话语、社会环境描写等技巧。不过,德莱塞更惯于运用非叙事性话语;而在社会环境的选择上,茅盾多选取战争和革命作为背景,德莱塞则主要描写社会转型中的变化以及人物所经历的小环境。虽然同样是塑造“幻灭性”人物形象,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两位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进行对照和比较,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和全面地认识这类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挖掘作品深层的价值和作家的创作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106.4-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旺;;国内德莱塞研究述评[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郑文莉;;悲剧的美国 现实的批判——从德莱塞作品探析美国的民主、道德与法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年03期
3 梁华;;论德莱塞小说创作的外省意识[J];齐鲁学刊;2007年04期
4 刘朝君;;德莱塞身后的女人们[J];世界文化;2008年03期
5 车俊思;程力;;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论德莱塞笔下“美国梦”的嬗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张祥亭;杨吉风;;在“边缘处”叙事的德莱塞[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7 许汝祉;简论德莱塞[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8 杨江柱;;德莱塞与《美国的悲剧》[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9 杨江柱;;德莱塞与《美国的悲剧》[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10 张志强;德莱塞再认识──纪念德莱塞逝世50周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秀兰;苑光辉;;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嘉莉形象新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兰守亭;德莱塞:美国文学的《最后一位巨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程征;德莱塞:为美国照相的记者[N];中华新闻报;2005年
3 舒时;金融危机并不会让欧元取代美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齐宏伟 (南京师范大学);背向救渡,转身离去[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周力军;生活永远是美好的[N];中国审计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明丽;美国文学发展驱动力中的新闻因素[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旺;对话:经济学视野里的德莱塞小说[D];湘潭大学;2004年
2 王潇琳;德莱塞小说中的城与人[D];上海大学;2011年
3 吴雪梅;茅盾和德莱塞小说中“幻灭性”人物形象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吴芹;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马小艳;德莱塞在中国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马秀丽;德莱塞长篇小说创作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消费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慧;德莱塞创作的现代主义特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邱晶;德莱塞笔下破碎的“美国梦”及其悲剧审美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付香媛;德莱塞小说非道德性人物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奇;笃信、质疑到重构:论德莱塞小说中的“强者”意识[D];江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55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15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