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大江千里的《句题和歌》对白居易诗歌的传承与变容

发布时间:2017-12-12 02:04

  本文关键词:大江千里的《句题和歌》对白居易诗歌的传承与变容


  更多相关文章: 大江千里 白居易 传承 变容


【摘要】:九世纪前半期,在嵯峨?淳和天皇时期,日本迎来了汉诗文的空前全盛期,七言诗歌、盛唐诗歌、中唐风的诗歌逐渐在日本社会中增多。并且在公元九世纪到十二世纪期间,中日文学交流的主要内容就是白居易诗歌。但是在九世纪末期,随着大唐帝国逐步衰落和日本894年废除遣唐使政策,日本国内的“国风文化”逐渐显露头角。在十世纪左右,日本“尊重国风文化”趋势高涨,和歌逐渐代替汉诗文成了文学界的主流。但是虽然和歌文学以后起之秀之力流行于文学界,但是以白居易诗歌为主的中国唐诗中的美意识等等也融入了和歌创作当中。可以说在当时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有白居易文学的影子。在这样的背景下,歌人们把唐诗中的佳句引入到和歌中,于是以唐诗为题创作的和歌——《句题和歌》这样的文学形式产生了。“句题和歌”既是普通的名词,“句”是指唐诗、句题和歌或者句题歌都是指以唐诗为题的和歌。以日本独特的“31字”的形式来表现唐诗中的意境,给白居易诗歌披上了一个日本风的外衣。本论文在日本与国内学者研究观点的基础上、着眼于大江千里和白居易诗歌的关系、讨论句题和歌中的和歌与白居易诗歌的联系,并且试图明了大江千里是如何把“和”、“汉”毫无违和的融合起来的。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序论和主体部分三章构成。首先序论部分包含研究对象目的和先行研究,序论部分介绍了作品当时的社会背景,白居易诗歌与当时日本社会的关系等等。通过背景方面的铺垫,为本篇论文的展开做了一个很好的导引的同时也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本篇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图。由于本论文研究资料较少,所以在收集资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其次有关先行研究,国内的资料相对较少,白居易的诗歌与大江千里的和歌相对应并进行分析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过通过长时间整理和逻辑性排列,本论文选取了认为合适的和歌与白诗用来研究鉴赏。其次,第一章对有关本部作品进行了大体方向的介绍:平安时代与白居易、大江千里介绍、《句题和歌》介绍。1、对时代和白居易关系的介绍可以更进一步强调白居易诗歌对平安时代,即对研究作品作者的影响,并且对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也是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对作者大江千里的介绍,可以知晓作者千里创作的心情背景,为分析作品的心理活动方面理解作者的意图方面有相当大的帮助。3、对作品的分析,了解作品如何排布、如何分类这也是了解创作过程中大江千里的心里走向,情感偏颇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三,本论文的2、3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可以说千里的和歌和白居易的诗歌的关系大体可以从传承和变容两个方面来说明。特点和特质则存在于这两个方面中。从传承方面来说的话,则分为三个方面——对用词的传承、美意识的传承、思想的传承。从千里特有方面的话,则是从新意的增加和颠覆式的方面来论述。后面的变容的部分对于当时的文学形式和内容来说是非常稀有、并有一定的变革意义。大江千里的和歌取材于白居易诗歌,存有白居易诗歌的烙印。首先“传承”方面1、对白居易诗歌中用词的继承;2、对白居易诗歌中“绘画美”的继承;3、对白居易诗歌伤感思想的继承。在对此章的分析方法来说,总体运用赏析加对比的分析方法。把白居易诗歌与大江千里的作品进行分条罗列对比,由此看出大江千里具体引用了白居易诗歌中的什么词汇,为什么要引用这个词汇。对于气氛意境方面,大江千里是如何把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的美通过“和风化”而变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歌。而有关伤感方面的思想来说,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大江千里对白居易诗歌引用的过程中无不透露着一定的“沉沦性”色彩,这正好也与第一章背景分析相对应,体现出大江千里的物哀,寂寞之感。其次是本篇论文的新颖之章。本章通过两个大方面分析大江千里对白居易诗歌的变化易容。1、对于白居易诗歌引用之上进行了新意添加;2、对白居易诗歌的诗想的变容。在有关新意增加方面,主要通过白居易诗歌与大江千里和歌的详细对比,并通过现代日语翻译进行分析,找出增加的词汇,短句,并且这种类型的增意对大江千里的句题和歌来说有什么改变与意义。在有关诗想的变容方面来说,可以说是大江千里史无前例的创新。换句话说,虽然唐诗后面的和歌是根据前面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的,但是在意思与意境方面没有丝毫的关系。大江千里另辟蹊径完成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可以说在当时的文学史上是开山之笔。大江千里在文学当中加入自己主观意识,给和歌当中注入了新鲜血液。这可以说在对外国文学理解接受方面向更高层次迈进。给日本传统文学上加上了异国文学的清新之风。本论文比较白居易诗歌和大江千里的和歌,进行再鉴赏、分析,重新发现诗歌和汉诗独特的魅力。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10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正赋;;白居易诗歌中的新闻传播特性[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陈才智;关于白居易诗中“瑟瑟”一词的解释[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04期

3 何云剑;;白居易诗歌中包含“月”字小句的功能语篇分析[J];作家;2009年16期

4 毕文远;;白居易诗(隶书)[J];青岛文学;2011年05期

5 黄盛耿;;读白居易诗《观刈麦》[J];民族文学;1991年10期

6 杜兴梅;试论白居易诗歌中的歌唱艺术[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杜兴梅;试论白居易诗歌中的唱声唱情美[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姜维公,范胜丽,孙淑琴;从白居易诗看唐代服食风气[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埋田重夫,李寅生;从视力障碍的角度释白居易诗歌中眼疾描写的含义[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10 杨小莉;从白居易诗歌看其思想的多元构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超;;白居易诗歌词语拾零三则[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05中国·洛阳白居易诗歌国际研讨会召开[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孙利华邋通讯员 乔仁卯;我市举办白居易诗歌民生思想研讨会[N];洛阳日报;2008年

2 戴伟华;《白居易诗歌选注》:选笺精洽 新见迭出[N];中华读书报;2014年

3 许厚今;摹写声音至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佳;白居易诗歌在南宋的传播与接受[D];广西大学;2007年

2 朱晓芳;白居易诗歌中的量词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姚雨帆;从和泉式部和歌中看对白居易诗歌的受容[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常婷婷;大江千里的《句题和歌》对白居易诗歌的传承与变容[D];吉林大学;2016年

5 赵二彩;白居易诗歌池塘意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邱艳;白居易诗歌中的星象意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7 郑慧;白居易诗歌在唐代的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于美娟;白居易诗题地名疏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毛丽柯;宋代对白居易诗歌思想艺术的批评[D];河南大学;2008年

10 王域铖;宋诗对白居易诗的受容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80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280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3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