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深远的拒绝与致命的感染——比较鲁迅与施米特对浪漫主义艺术的批判及其“人观”之源

发布时间:2018-01-01 10:20

  本文关键词:深远的拒绝与致命的感染——比较鲁迅与施米特对浪漫主义艺术的批判及其“人观”之源 出处:《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卡尔·施米特 鲁迅 现代化 浪漫主义


【摘要】:中国和德国都属于现代化后进之国,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多有共同之处。形形色色的浪漫主义艺术在此过程中极度活跃,对两国都产生了复杂深远的影响。卡尔·施米特与鲁迅是同时代人,两人都对现代化宿命有清醒认识,同时也极力批判浪漫主义艺术潜伏的巨大危险与破坏性,本文首先分析比较两人的浪漫主义艺术批判,进而追溯到其背后隐藏的两人的"人观"之异同。然而尽管痛苦求索,两人都没有为民族找到真正的良药与出路。鲁迅最终陷入绝望——反抗绝望的"浪漫循环"中,而施米特则自己深陷于浪漫主义之恶的极端——在纳粹罪恶之中无法自拔。本文试图证明,这两位浪漫主义艺术的深刻批判者,其思想本身依旧未能逃脱他们所批判的"浪漫"。而这最激烈地启示了,必须找到一个本源的真实基础,才可能真正洞察批判浪漫主义,这也是本论文最后憧憬的方向。
[Abstract]:China and Germany belong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backward country,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e romantic art of every hue is extremely active in this process,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omplex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Karl Schmidt and Lu Xun are in the same period, two people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 fate, but also strongly criticized the romantic art latent danger and destruction,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two critique of romantic art, two people and then back to the hidden "people view"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However, despite a painful search, two people did not find out the real medicine and for the nation. Lu Xun eventually fell into despair against despair the "romantic cycle", and Schmitt himself in a romantic evil extreme, unable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in Nazi guilt.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e that the two main romantic The deep critics of Yi art still fail to escape their criticism of "Romance". This most intense revelation is that we must find the true foundation of a source so that we can truly penetrate the critical romanticism, which is the last vision of this paper.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众所周知,现代化进程带来了许多空前的福祉,同时也使人类的生存状态越来越陷入危机。而且,现代化转型因着迄今为止依然具备的不可逆性,对东西方国家、南北方民族而言都成为了无法避免的宿命。中德两国在此进程中多有共同之处:在欧洲现代化进程中,德国属后进之国;同样在东方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浩;;卡尔-施米特与法西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2 布莱克·克拉克;安珂;;弱智儿童的造福者[J];文化译丛;1985年03期

3 袁翰青;;奥托·霍尼施米特小传[J];化学教育;1982年05期

4 高山奎;;文化哲学的前提批判和领域划分——从施特劳斯、施米特对文化哲学的批判谈起[J];哲学分析;2010年03期

5 张一兵;给予与创造:认识本质的历史把握——解读施米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6 刘增明;;三种理性批判及其回应——卡尔·施米特与马克思的论战[J];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4期

7 卡尔·施米特,林国基;关于陆地、海洋与天空的对话[J];天涯;2004年04期

8 梁捷;谈话就是好的[J];中国企业家;2005年20期

9 陈亦权;;撤学位[J];杂文选刊(下半月版);2013年02期

10 杨耕;“历史唯物主义”术语的由来及其实质——兼与贺彦波同志商榷[J];江汉论坛;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军;姚成龙;;施米特对于公民教育的启示[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朱刚;;敌对的抑或友爱的政治?——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以及德里达对它的解构[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杰夫;特洛伊木马与企业创新[N];中国证券报;2009年

2 雨荷;“抄袭门”持续发酵匈总统被迫辞职[N];法制日报;2012年

3 刘小枫;施米特的反帝檄文[N];南方周末;2006年

4 宗成河(复旦大学);施米特与自由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9·11寻呼信息“解密”:“我没事,爱你”[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约书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浪漫的政治表现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记者 王磊;想办奥运 先抓环保[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8 上海大学历史系 成庆;真理与政治的命运[N];南方周末;2012年

9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红梅;我的兴趣是搞清西方学问的本来面目[N];深圳特区报;2013年

10 ;全球自杀人数相当于每天一次“9?11”[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东明;例外的挑战:卡尔·施米特的国家紧急权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刘增明;敌友政治观[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森;施米特政治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2 管书艳;论卡尔·施米特的政治观[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刘余勤;卡尔·施米特:以政治神学对抗浪漫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陈;剩余物抑或衍生物[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王震锋;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德;施米特“强国家”理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7 陈舒;现代国家的法理学基础[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王欢欢;论施米特的政治正当性[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柯;论韦伯与施米特对技术政治的批判[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冠;理想和现实中的议会民主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64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64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3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