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歌苓对美国救世主形象的解构
本文关键词: 严歌苓 美国救世主 解构 出处:《江汉论坛》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严歌苓作品中作为"他者"形象存在的美国人在与中国人交往时常常带有一种执着的救世情结。若以救世主身份及救赎方式划分,严歌苓建构的美国救世主形象及救赎模型大致可归纳为三类:美国白人"骑士"及其爱情式救赎、收养东方孩子的美国"父母"及其亲情式救赎、美国神职人员及其宗教式救赎。严歌苓在建构这些救世主形象及救赎模型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他们的解构,她想要揭示的是美国人所执着的这种救世情结其实是东方主义混合了种族歧视、霸权主义的产物,这是作为新移民群体代表的严歌苓对西方世界狭隘的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的抵抗,也是作家对美国多元文化交织下华人群体的文化出路所作出的思考及其代表华人群体所发出的呼唤。
[Abstract]:In Yan Geling's works, the Americans, who exist as "the other", often have a persistent salvation complex in their contact with the Chinese people, if they are divided by the status of savior and the way of salvation. The images and models of American savior constructed by Yan Geling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merican white "knight" and their love salvation, American "parents" who adopt oriental children and their kinship. American clergy and their religious salvation. Yan Geling constructed these images of savior and redemption model at the same time completed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m. What she wants to reveal is that the salvation complex that Americans cling to is the product of a mixture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hegemonism. This is Yan Geling's resistance to the narrow cultural centrism and cultural hegemonism in the western worl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immigrant group. It is also the writer's reflection on the cultural outlet of the Chinese group under the interweaving of American multiculturalism and its call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中法律叙事的内在矛盾研究”(项目编号:16WXB12)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20世纪80年代,美国华语文学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中美正式建交,“文革”风暴的过去,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以及全球化的大势所趋,大批中国人选择追逐西方世界的文明曙光,或是赴美留学或是定居美国。而以严歌苓、查建英为代表的大陆新移民作家群更是逐渐在美华文学中崛起,为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彦博;;严歌苓早期生平研究[J];华文文学;2013年04期
2 钱虹;;“无非男女”与“无色之情”——关于严歌苓的海外小说及其他[J];名作欣赏;2013年31期
3 郝雪雯;;严歌苓小说近十年来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4 孙笑尘;;严歌苓 电影想更理想,必须和文学结合[J];电影;2011年09期
5 阿申申;;严歌苓“陆犯焉识” 怎么伤就怎么写[J];普洱;2013年08期
6 南翔;心灵有负的证明——严歌苓小说的美感结构[J];华文文学;2002年02期
7 王列耀;女人的“牧”、“被牧”与“自牧”——严歌苓《雌性的草地》赏析[J];名作欣赏;2004年05期
8 胡静;关于生存与人性的对话——对严歌苓《无出路咖啡馆》的一种解读[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03期
9 李培;雌性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J];华文文学;2004年06期
10 宋微;人在边缘——论严歌苓旅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职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君娜;严歌苓:我有一个同情的耳朵[N];解放日报;2013年
2 胡皓;看新华先锋如何打造严歌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3 整理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夜雨;严歌苓:作家要打开“同情”的耳朵[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4 刘金祥;危险地带的情感迟早会崩盘[N];黑龙江日报;2014年
5 黄德海;傲慢,以及假花的秘密[N];文学报;2012年
6 祁建;在海外写作[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高艳鸽;当今很多女性被“概念”毒化了[N];中国艺术报;2013年
8 朱白;矫情和失真的“好美”[N];东方早报;2014年
9 刘悠翔;《毕业歌》:严歌苓的想法和“唱法”[N];文汇报;2014年
10 戴瑶琴;心,仍是一座城[N];文艺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富莲;论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安徽大学;2012年
2 肖雨竹;跨媒介视野下的严歌苓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3 郑雪;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杨琬玲;论严歌苓小说的空间政治[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红朵;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人性书写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孙叶青;严歌苓小说的苦难与救赎主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7 侯兰;严歌苓作品的身份认同迁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徐丹;集体主义神话下的人性真相[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婷婷;严歌苓小说中的“文革”书写[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田姗姗;严歌苓笔下的女性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48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44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