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命运之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3 23:36

  本文选题:概念隐喻 切入点:结构隐喻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美国作家欧·亨利所著的《命运之路》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半自传体类的小说。研究者经常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为了从概念隐喻的角度研究《命运之路》,本文将从简要介绍其内容情节和作家的写作背景入手,逐步解读存在于《命运之路》中的三个主要的概念隐喻,即:生活是旅行,生活是梦想和命运是道路。《命运之路》中的概念隐喻是欧·亨利全部人生经历与完整认知意识的系统映射。他们也是欧·亨利对世界和命运理解的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表达。欧·亨利的文学思想、宗教情感、人生经历以及认知意识形成了《命运之路》中全部概念隐喻的基础。鉴于篇幅所限,作者仅仅分析了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概念隐喻并初步阐明它们的运行机制与相互作用。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也诠释了《命运之路》中概念隐喻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小说主旨的意义。
[Abstract]:The Road to Destiny, by American writer O'Henry, is usually considered a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 Researchers often analyze it from various angles. In order to study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fate"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its content and the writer's writing background. Gradually unscramble the three main conceptual metaphors that exist in the path of Destiny, namely, that life is travel, Life is a dream and destiny is a road.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in the Road of Destiny is the systematic mapping of all of Henry's life experiences to his complete cognitive consciousness. They are also a conscious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destiny by O'Henry. Unconscious expression. O'Henry 's literary thought, Religious feelings, life experiences and cognitive consciousness form the basis of all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e Road of Destiny. The author only analyzes the representative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e novel and preliminarily clarifies their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interaction. This paper also explains the caus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e Road of Destiny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the main theme of the novel.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华;商务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屠金莉;苏立昌;;中医概念隐喻及其文化特征研究[J];语文学刊;2009年15期

3 王婷;;概念隐喻在诗歌语篇中的连贯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3年27期

4 谷化琳;概念隐喻及其引申[J];大学英语;1989年06期

5 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6期

6 陆全;利用概念隐喻提高对词语的理解[J];咸宁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7 黄祖江;谈汉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陆全,贾启鸿;利用概念隐喻提高对词语的理解[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10 徐梦云;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动态投射模型初探:以“爱”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雁翎;;从众参与者中的概念隐喻:MOREIS GOOD[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朱海燕;;Evaluating Temporal Metaphor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8 李妙;;隐喻力、创造力与儿童教学(英文)[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安虹;;A Comparative Study of Bird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毛永波;;隐喻扩展与义项建立[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林佑益;基于认知心理语言的五行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谷浩荣;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丁月华;概念隐喻理解中的美感体验对科学概念理解的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郭爱萍;明喻和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8 孙毅;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松超;概念隐喻视角下的《命运之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

2 柴晶晶;概念隐喻视角下科技新词的认知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3 张娅明;房地产新闻报道跟帖中概念隐喻及其文化根源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年

4 田良斌;文化视角对“习式演讲”的概念隐喻探析[D];郑州大学;2017年

5 石雅;中美发展话语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6 冯婷婷;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7 陈佳;中美领导人跨文化语境演讲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

8 刘嘉;论俄语中的概念隐喻[D];吉林大学;2011年

9 卢庆娇;汉语政治语篇的概念隐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10 王佳宁;大众传媒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组篇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63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563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a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