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异域”与“历史”书写:讲述“中国”的方法——论严歌苓的小说及其创作转变

发布时间:2018-03-25 20:18

  本文选题:异域 切入点:历史 出处:《文学评论》2016年05期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末赴美至今,严歌苓的创作主要可分为"异域"书写和"历史"书写两个系列。在这两类作品中,她对"中国"的讲述发生了以下变化:在题材上,从海外华人生活转向20世纪中国本土历史的书写;在身份建构上,从被观看的边缘化客体转向蕴涵着深厚国族精神的主体;在叙事维度上,从单维的"中国性"转向多元的"世界性"。这种转变来自于中国在世界版图中位置的变化及其带来的严歌苓创作心态的改变:在"异域"书写中,她表现的是散居族裔难以融入和获得客居国认同的隔膜;到"历史"书写阶段,她拥有了成熟自信、丰富多元、具有包容性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这种变化潜因与发展脉络不仅为新移民文学,也为大陆作家书写"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贡献了丰富独特的叙事探索。
[Abstract]:Since she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te 1980s, Yan Geling's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ries: "exotic" writing and "historical" writing. In these two kinds of works, her narration of "China" has undergone the following changes: in terms of subject matter, From the overseas Chinese life to the writing of the Chinese native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viewed marginalized object to the subject with profound national spirit; in the narrative dimension, This change comes from the change of China's position in the world territory and the change of Yan Geling's creative mentality: in the "exotic" writing, What she shows is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diaspora to integrate into and be recognized as a guest country. By the writing stage of "history," she has become mature, confident, and rich in diversity. With inclusive cultural views and values, the underlying cause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change not only contributed to the literature of new immigrants, but also contributed a rich and unique narrative exploration to the writing of "China Story" and "Chinese experience" by mainland writer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费勇;海外华文文学与文化认同[J];国外文学;1997年01期

2 陈顺馨;强暴、战争与民族主义[J];读书;1999年03期

3 饶們子,蒲若茜;新移民文学的崭新突破——评华人作家张翎"跨越边界"的小说创作[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南航;David;;十年积累的喷发——张翎访谈录[J];文化交流;2007年04期

5 王德威;;华语语系文学:边界想像与越界建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陈思和;;自己的书架: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J];名作欣赏;2008年05期

7 刘艳;;从文化乡愁到家园记忆的历史书写——以於梨华和严歌苓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1期

8 陈晓明;;在历史的“阴面”写作——试论《长恨歌》隐含的时代意识[J];文学评论;2013年06期

9 严歌苓;;《赴宴者》:社会的荒诞西洋镜[J];齐鲁周刊;2015年2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深识鉴奥 启发后学——饶■子教授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评介[J];社会科学家;1998年02期

2 杨书;血腥的“厌女结”─—对苏童“红粉意象群”颂莲形象的析解[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王晖;突围与超越——全球化语境中新移民文学定位的基本思路[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 张学忠,白锐;对杜牧艳情诗的反思[J];唐都学刊;2003年02期

5 朱和双;二战以后族际冲突中对异族妇女的集体“性侵犯”问题[J];世界民族;2002年02期

6 陈继静;;越战时期的越南涉外婚姻和战后美国媒体报道——文化误读个案分析[J];北大史学;2000年00期

7 王震亚;;千山外,水长流——北美华文小说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00期

8 刘传霞;1931—1945:性别视野中的抗战叙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张长青;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身份叙事[J];华文文学;2004年06期

10 王晖;冲突·认同·变迁——全球化语境中新移民文学民族性问题探讨[J];华文文学;2004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思和;营造精神之塔——论王安忆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J];文学评论;1998年06期

2 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J];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3 严歌苓;罗鑫;金理;景雯;;王葡萄:女人是第二性吗?——严歌苓与复旦大学学生的对话[J];上海文学;2006年05期

4 张旭东;;“启蒙”的精神现象学——谈谈王安忆《启蒙时代》里的虚无与实在[J];开放时代;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林;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J];小说评论;2003年01期

2 朱青;外内对比的性格结构——严歌苓小说人物造型谈[J];当代文坛;2004年02期

3 朱青;;陌生化的效果——评严歌苓的《爱犬颗勒》[J];名作欣赏;2006年06期

4 郭洪雷;时世平;;别样的“身体修辞”——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修辞解读[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5 李经纯;;初识严歌苓[J];文学教育(上);2007年12期

6 徐凤娟;;怎一个“情”字了得——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情感书写[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年01期

7 王文璨;;柔韧的赞歌——浅析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中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8 管方;;严歌苓:逼自己最后一回[J];小康;2010年03期

9 邓玉英;;悲剧与抗争——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2期

10 严歌苓;李宗al;;严歌苓谈人生与写作[J];华文文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槟;;移民的况味——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抒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白烨;;难以遮蔽的人性光辉——读严歌苓长篇新作《第九个寡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 孙旭辉;严歌苓:我在美国经历了一次大洗牌[N];文学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人生比小说更精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用英文写作发现幽默潜能[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金涛;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 在创作中燃烧[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京雪;严歌苓:“动人的人都是有缺陷的”[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本报记者 丁杨;严歌苓:以“家族史”写作折射知识分子命运[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韩莉;严歌苓:翻手苍凉覆手繁华[N];河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命中注定要写《陆犯焉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李君娜;严歌苓:我有一个同情的耳朵[N];解放日报;2013年

10 胡皓;看新华先锋如何打造严歌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云丽;严歌苓小说的伦理叙事[D];山西大学;2007年

2 李n,

本文编号:1664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664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3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