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

发布时间:2018-03-29 11:38

  本文选题:白先勇 切入点:《台北人》 出处:《华文文学》2017年01期


【摘要】:本雅明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中提出"巴洛克"的"废墟"美学,从古典悲剧到德国悲悼剧的转换中揭示了一种贯穿了时间和空间的另类的现代性。此美学体系以"废墟"为表现对象,以"寓言"作为表征形式,并表露出"救赎"的愿望,是一种"废墟——寓言体"。白先勇之《台北人》就可归为这类表达体,他描写了一群从大陆到台湾居住的外省族群的故事,并将其"寓言化",表现出一种忧郁的艰难的身份认同,作家试图对这种根深蒂固的身份认同进行消解,用"流动的国家"的概念对此类人表达他的救赎愿望。
[Abstract]:Benjamin puts forward the "ruins" aesthetics of Baroque in the Origin of the German tragedy. The transition from classical tragedy to German mourning dramas reveals a kind of alternative modernity that runs through time and space. This aesthetic system takes "ruins" as its expression object, "fable" as its representation form, and shows its desire for "redemption". It's a kind of "ruins fable". Bai Xianyong's "Taipei Man" can be classified as this kind of expression. He describes the story of a group of ethnic groups living in other provinces from the mainland to Taiwan, and "fables" it, showing a melancholy and difficult identity. The writer tries to dispel this deep-rooted identity and express his redeemable desire with the concept of "mobile state".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伟雄;孤雁的困惑——读白先勇的《纽约客》[J];华文文学;1991年02期

2 晓立;;白先勇短篇小说的认识价值[J];读书;1981年07期

3 温斌;试论白先勇短篇小说的悲剧意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4 陈枫艳;;生存还是毁灭——试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白先勇《谪仙记》与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国荣;;去留之间:海外离散华人的变奏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0期

6 吴建超;;塔城春日唤昔忆 梦里杜鹃望乡台——《那一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与《菲雅尔塔的春天》主题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年04期

7 吴冰洁;;双重文化视阈中的他者——白先勇创作中的华裔男性人物形象解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巴宇特;海外文学,亚美研究及其他[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03期

9 许燕;美华文学在大陆语境的传播与过滤状况[J];华文文学;2005年01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凡华;田纳西·威廉斯和白先勇作品的怀旧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许佳;白先勇和田纳西·威廉姆斯短篇小说中女主人公雌雄同体性质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80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680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c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