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荣格心理学解读《金色笔记》中安娜的个性化进程
本文选题:金色笔记》 切入点:荣格心理学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多丽丝·莱辛(1919-2013)被誉为是在当今英国文坛上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最负有盛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在2007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扬她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明”。虽然她的小说涉及多种主题,但是女性问题自始至终是她关注的焦点。作为莱辛的代表作,自1962年出版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金色笔记》也是一部有着精心设计的结构,依旧关注女性精神困惑的小说。就小说的情节而言,它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安娜·伍尔夫从心理瓦解到整合的艰辛过程。本论文试图从荣格心理学,分析安娜的个性化进程。论文分为三大部分:前言、四章论文主体分析和结论。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作家莱辛和小说《金色笔记》,并综述了对该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此外,还概括了荣格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第一章阐述了安娜个性化进程中的第一步。在一开始,安娜盲目地认为一切都在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往前发展,在生活中她也力求展现她完美的一面。然而,随着她过度沉浸于自己的人格面具中,她的政治信仰遭受幻灭,文学创作遇到瓶颈,在情感世界里同样历经坎坷。在注意到自己内心的分裂以及各种痛苦折磨之后,她才意识到了自己膨胀的人格面具。第二章主要剖析了安娜如何应对阴影。她是在那一系列以恶为乐的梦中,认识到了黑暗的其中一面,对毁灭的渴求。通过自己在蓝色笔记和《第三者的影子》中对自杀场景的记述,意识到了黑暗的另外一面,对死亡的企盼。随着苏格大娘的专业治疗和她的自我反省,安娜开始接受自己的阴暗面,而且从那些噩梦中看到了积极的品格和创造性的力量。她于是明白即使是邪恶的阴影也可以成为她写作的来源。在这个阶段,她成功地整合了曾经被她拒绝承认的阴暗面。在第三章中,笔者探究了安娜对阿尼姆斯的处理。在小说中,安娜和索尔把自己的阿尼姆斯和阿尼玛分别投射到了对方的身上。在索尔的帮助支持之下,安娜完成了自我认识的最后一步,并且对自己和生活都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她清楚地知道她应该勇于面对一切挑战。她打破了之前对男性情结认识的局限性。安娜和索尔都成功地克服了写作障碍症,从崩溃中获得解脱。第四章是个性化的最后阶段,对自性的认识。当她收起之前的四本笔记本而决定使用一本崭新的金色笔记记录时,这标志着她已然拥有完整的自我。那些愉快的美梦也意味着她早已脱离破碎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她最终成为一名工党党员,出色地完成了小说《自由女性》的写作,找寻到了她的挚爱索尔,选择做一名平凡的推石者,在一家婚姻福利中心担任顾问。终于,她不再是那个分裂的安娜,逐渐接近于自性实现。最后是结论部分。在整个个性化进程中,安娜总是不屈不挠地整合所遭遇的原型。最后,她彻底从分裂中挣脱,而且对自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个性化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过程,所以她需要继续前进以达到自性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本文仅就《金色笔记》中主人公安娜的个性化进行了研究。事实上,安娜是很多女性的一个缩影。通过对安娜困境的探究,读者可以看到莱辛对生活在这个混乱无序的世界中的女性的心理状态和生存危机的深切关注。此外,安娜处理困境的方式仍旧给现代女性怎样保持和实现完整自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参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恢萌;张细仙;张镇静;;自由的悖论——从《金色笔记》看自由女性的困境与出路[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2 宋丹;李牧;李颖;;论《金色笔记》中的边界思想与越界意识[J];语文建设;2014年18期
3 朱卫敏;;论《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J];芒种;2013年19期
4 李莉莉;《金色笔记》的元小说技巧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5 白艾贤;读者的积极建构与《金色笔记》的解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玉萍;;浅析《金色笔记》中女主人公写作理想的破灭过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张桂珍;;走出男性樊篱的女性追求及其生存困境——试论《金色笔记》中的自由女性[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年01期
8 李振;;反思:《金色笔记》的意义所在[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9期
9 伍荣华;;《金色笔记》:自由女性的探索文本[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马凌;;人生·创作·哲理——《金色笔记》的主题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鄢然;;从《金色笔记》看莱辛的女性政治意识与叙事策略[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耿波;追求性别和解的人生境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颜文洁;《金色笔记》的符号学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 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灵知;走向和谐共生[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王蓓;安娜的生存困境和应对策略[D];山西大学;2015年
3 王星星;论《金色笔记》中安娜对自我身份的追寻[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姜育影;[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5 崔灿;现代女性的困境与抉择[D];西南大学;2016年
6 任媛媛;从创伤理论视角解读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D];南昌航空大学;2017年
7 葛敏;从荣格心理学解读《金色笔记》中安娜的个性化进程[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8 张真;论《金色笔记》中的元小说要素[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薛艳丽;《金色笔记》中的立体主义叙述[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陈柳;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看《金色笔记》[D];广东商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697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69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