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金岸曙的“格调诗形论”与中西诗论之关联

发布时间:2018-04-03 15:34

  本文选题:朝鲜 切入点:金岸曙 出处:《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摘要】:在朝鲜近现代早期诗歌发展史中,金岸曙的诗与诗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故金岸曙对朝鲜近现代诗歌发展的贡献值得关注。"格调诗形论"是金岸曙在探索朝鲜现代诗歌形式时提出的"转折性"论述。金岸曙结合法国象征主义和中国"格调说"理论,阐述朝鲜的"新诗形式"。其中,与已接受10年之久的象征主义理论相比,将中国"格调说"延用至朝鲜诗歌并不具备多少可行性,可以说这是金岸曙的一次文化误读,但这误读本身也是词的"延异",因此金岸曙的"格调诗形论"是朝鲜现代诗歌形式的有益探索。
[Abstract]:In the early history of Korean poetry development, Jin Anshu's poetry and poetic theory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 so Kim Anshu'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Korean modern poetry is worthy of attention. "The theory of stylistic poetic form is a "turning point" argument put forward by Jin Anshu in exploring the form of modern Korean poetry.Kim Anshu, combined with French symbolism and Chinese "stylistic theory", expounds North Korea's "form of New Poems".Compared with the symbolism theory that has been accepted for 10 years, it is not feasible to extend the Chinese "stylistic theory" to Korean poetry, which can be said to be a cultural misreading by Kim An-shu.However, this misreading itself is also the extension of words, so Jin Anshu's "stylistic poetic form Theory" is a useful exploration of the form of modern Korean poetry.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
【分类号】:I312.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旭;论“格调”[J];求索;2000年04期

2 孙学堂;对“格调说”及几个相近概念的省察[J];求是学刊;2004年03期

3 王宏林;;格调说产生的历史语境及其内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蔡文;漫谈“格调”[J];当代文坛;1985年12期

5 李剑波;格调说的文体学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邓红梅;;论“格调”[J];文学遗产;2009年01期

7 邓雅心;;李梦阳复古理论中的“格调”与“真情”[J];丝绸之路;2009年14期

8 李剑波;格调说的文化底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陈文新;明代格调派的演变历程及其对意图说的否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陈文新;从格调到神韵[J];文艺研究;200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水天中;论“格调”[N];中国文化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顺贵;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玉媛;清代格调派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思思;李东阳论杜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曹碧清;明代格调理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林冬梅;明代格调派诗学理论辨析[D];山东大学;2006年

4 盛莎;李东阳格调诗论[D];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

5 易果林;陈子龙与明代格调派诗学[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05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705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4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