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成长小说角度分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本文选题:女性成长小说 切入点:困惑 出处:《辽宁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作为一名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揭露了爱德华时期英国中产阶级的精神贫瘠,《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便是其中之一。这部作品一直被认为是一部伟大的世态喜剧,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略带讽刺意味的幽默使其极富哲理意蕴,并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称赞。《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还讲述了女主人公露西的心理成长历程。露西从最初的困惑、徘徊到最终的觉醒,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成长过程,最后成为了一名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女性,并且勇敢地追随自己的真爱。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呈多元化趋势,主要从女性主义、人文主义、叙事技巧以及象征主义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一直没得到足够关注。因此,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视角来解读露西的心理成长过程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可行性。这篇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福斯特的人生历程和他的主要作品,尤其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部小说,以及对这部作品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正文,这部分包含四章的内容,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角度细致分析了露西的心理成长历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女性成长小说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与这部小说之间的内部联系,阐释了这篇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分析了露西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惑,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传统的社会习俗的困惑。在爱德华时代,男权思想和传统的道德标准深深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女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对男性顺从,但是露西却不愿意被男权社会的道德绑架,这时她就产生了困惑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是他人所带来的困惑,包括露西的家人、未婚夫以及牧师们,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露西的自我意识。第三章主要分析露西在成长道路上的徘徊状态,这一心理状态也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露西对不同社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徘徊,具体说是徘徊于当时英国社会男权主义思想的束缚和意大利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之间。另一方面是露西面对情感时的徘徊。虽然她勇敢地解除了与塞西尔的婚约,但是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乔治的爱。在这段徘徊期间,露西已经开始对当时英国传统的道德标准产生动摇,但是没有勇气真正地反抗。同时,露西的这种心理状态也为她的最终觉醒奠定了基础。第四章分析露西在成长之路上的觉醒。通过去意大利的旅行,露西看见了外面的世界,增长了见识,大自然使她精神焕发并促使她从男权社会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老爱默森先生,作为露西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不断鼓励露西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内心,并帮助露西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乔治对露西真挚的爱情使露西形成了正确的爱情观,并使她看清了塞西尔的虚伪面孔,从而果断地解除了婚约。同时,通过弹钢琴,露西在音乐中排遣消极的情绪并看清自己的内心。最终,露西冲破了传统束缚,成为一名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女性。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这部分指出了露西心理成长中的关键要素,并强调了其对露西以及所有年轻女性的重要意义。成长,作为人生阶段中的重要经历,一直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露西的心理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女性也能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以及追求理想的能力。
[Abstract]:As an outstanding novelist , prose writer and literary critic , Edward Morgan Foster ( 1879 - 1970 ) has a very high reputation . His works have been widely praised by readers at home and abroad . By playing the piano , Lucy sent negative emotions in the music and saw his heart . In the end , Lucy burst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restraint and became a self - conscious independent woman .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 This part points out the key elements of Lucy ' s psychological growth , and emphasizes its important experience in Lucy and all the young women . The psychological growth of Lucy tells us that women can have the same rights as men and the ability to pursue the ideal as long as they have the courage to face their inner heart .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小弘;;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隐喻叙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李猛;;历史缺席和父性之殇——女性成长小说的先天疼痛[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2期
3 程丽蓉;女性成长故事:两性作家的不同诠释——《遥远的爱》与《虹》、《冲出云围的月亮》比较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赫永芳;童年记忆与女性成长[J];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翟永明;;成长·性别·父权制——兼论女性成长小说[J];理论与创作;2007年02期
6 申欣欣;;纵情下坠与昂然升腾——从女性反抗姿态看两部女性成长小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高小弘;;“家”神话坍塌下的女性成长——试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高小弘;;两性视野中女性成长的困境与突围——以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李若颖;;浅析“80后”文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以《水仙已乘鲤鱼去》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尹友;;论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以《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和《水与火的缠绵》为例[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司晋丽;张晓梅委员:设立女性成长基金[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毛帽;观照女性成长的每个阶段[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专栏撰稿人 张海峰;莫让差异成女性成长障碍[N];新疆日报(汉);2013年
4 记者 江湖;表现女性成长的文学应是健康的阳光写作[N];文艺报;2006年
5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 傅宁;微博:个人独白,还是公共话语[N];中国妇女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惠莲;90年代以来韩中女性成长小说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2 高小弘;成长如蜕[D];河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栾爽;从女性成长小说角度分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D];辽宁大学;2017年
2 李建美;《面纱》中女性成长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王巍烨;空间批评视域下《接骨师之女》的女性成长[D];黑龙江大学;2014年
4 王伟;欧茨小说中女性成长主题的功能文体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5 王杰;从“过渡礼仪”看《岁月之梯》中年女性成长主题[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6 凌青;女性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回归[D];安徽大学;2012年
7 钱娟;困惑、彷徨与觉醒:女性成长小说视域下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D];安徽大学;2013年
8 侯杰;《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一部女性成长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9 邵翠玲;通过阈限,化蛹成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梅;从女性成长小说元素角度解读《不毛之地》[D];新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07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70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