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女性主义视角下《飘》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8-04-04 15:39

  本文选题:女性主义 切入点:父权社会 出处:《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摘要】: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不管是艾伦还是媚兰、思嘉,在父权制社会中,她们始终只是一种"他者",一直处于女性生存的困惑之中,她们无法脱离男性权力话语中心,无法改变父权社会的既定秩序,只能依靠婚姻维系着自己的社会地位。
[Abstract]: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in Margaret.In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whether it's Ellen or Melanie, Scarlett,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 they are always "other", always in the confusion of women's survival, unable to break away from the discourse of male power.Can not change the established order of patriarchal society, can only rely on marriage to maintain their social status.
【作者单位】: 邵阳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傅俊;韩媛媛;;论女性话语权的丧失与复得——解析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葛特露的反驳》[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3期

2 刘思谦;;女性文学中的父权制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娜;谁是玩偶——再读《玩偶之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杨雪云;;女性的网络表达模式及其社会学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戴媛;;撑起一片天空——《磨砺》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刘昀;;徘徊在理智与情感间的女性主义者——从小说《爱玛》看奥斯丁的矛盾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杨六荣;;走出房间意象的女性漂泊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赵静;;重返伊甸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人性的复归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李娜;;“在路上:何处是归途?”——反思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见描述和尴尬定位——由一位母亲致媒体的公开信引发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陈术颖;;女人的战争——男人的风景——解读苏童文集《婚姻即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凌静;;潮汕女村官参政过程、特点和困难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方珏;;主奴关系与承认——论女性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志华;张文;吴节;;产品的女性化隐喻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8 唐友东;;责任与愉悦——从《蝴蝶君》看东西方“性伦理”观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6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9 孙金菊;乡村回族妇女疾病与健康的人类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高莹;21世纪中国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开发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追坤;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表现及其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凤仪;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樊秀秀;译者的性别身份[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维;论《紫颜色》中同性爱的拯救力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莎士比亚研究[J];国外文学;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莉;;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喜福会》中的概念隐喻[J];名作欣赏;2010年30期

2 孙平;;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约翰·厄普代克小说《分居》[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3期

3 许晓宁;;残落的玫瑰花瓣——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主人公黛西[J];科技信息;2011年12期

4 潘冰洁;;文化视域下解读张爱玲笔下的父亲形象[J];大众文艺;2010年16期

5 张春霞;;经典民歌中的女性表述[J];中国音乐学;2009年01期

6 兰天;;疯掉的南方淑女布兰奇——《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J];名作欣赏;2007年04期

7 王玉朋;;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离婚》[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韩文菊;;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弗罗斯特《两位女巫》[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郝利军;;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飞越杜鹃巢》[J];青年文学家;2011年01期

10 孙宁;;话语的力量——《他们仰望上苍》与《紫色》的叙事模式分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廷华;;“中国式民主”要有自己的民主话语权——关于民主话语权问题的几点思考[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张聪;;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看中国话语权的提升[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郝明;;政府转型条件下公民话语权实现的探讨[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4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万丽萍;;关于中国政治话语传播的几点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桂东;;服务型政府研究:当前问题与理念构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桂东;;服务型政府研究:当前问题与理念构建[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坚持和发展[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9 胡琰;;“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西方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教学民主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侯志勇;;《贝尼托·切莱诺》中人物的语言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席玮雄;QFII争夺股市“话语权”[N];金融时报;2006年

2 陈晓晟;中华英才网面临外资吞并 国外招聘巨头意在市场话语权[N];通信信息报;2008年

3 山东省物价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充;积极掌握价格话语权[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4 李可;中国需求拉动原材料“涨声一片”[N];中国贸易报;2006年

5 于斐;让企业亮出市场话语权[N];中国证券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先昭 本报通讯员  张军;说事室,让村民重拾“话语权”[N];新华日报;2006年

7 陈静;液晶三巨头重组方案初定[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郑勇军;借指数抢占世界话语权[N];上海证券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王丽娜;港股轻越三万一 内地资金“话语权”凸现[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记者 相晓冬;本土软件企业共谋标准话语权[N];中国企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娄伟;资本话语权"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宇;婚姻家庭法之女性主义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先秦至晚清)[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黄晓钟;中国媒介话语秩序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何丹;认知公正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王小梅;女性主义重读乔治·奥威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叶敏;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夙瑾;大众传媒与农民话语权[D];武汉大学;2005年

2 马新莉;“新民间”话语场地[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明华;论博客话语权的缺失[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杨俊;解析“木子美”式网络女性私人写作[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周睿;《南方周末》人物专访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6 夏丹;网络聊天中的话语权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谦;当《古兰经》遇到“自由女神”[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祥;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吴胜;电视民生新闻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西娇;试析网络新媒体中的农民工形象[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10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710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d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