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A.S.拜厄特四部曲中的男预言家

发布时间:2018-04-28 22:31

  本文选题:A.S.拜厄特 + 预言家 ; 参考:《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在A.S.拜厄特1991年为其小说《太阳阴影》所作的序言中,将她笔下的“预言家”定义为具有非凡艺术想象力的艺术家。从那以后,很多评论家都围绕着艺术创作这一主题来探讨她的“预言家”。事实上,“预言”这个词还含有宗教幻想的意思,这一点尽管拜厄特在《序言》中鲜有提及,在她的小说中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四部曲的每一部小说中,都有一位男性人物通过他们的宗教想象来追寻上帝,最终以疯癫收场。我的这部论文的目的就是探寻“预言”的宗教内涵,我在文中将“预言家”定义为透过宗教来看世界的人。由于拜厄特本人对于宗教并不持肯定态度,文中探讨的四位男性也属于边缘人物,因此,我的论文重点在于检验拜厄特如何将神话变为文学中的象征手法。拜厄特在文章中说自己创作四部曲的目的之一便是探讨隐喻的性质,尤其是17世纪的宗教隐喻的性质。本论文同时会关注拜厄特在四部曲中所运用的与炼金术有关的象征,这些象征有助于了解作家的女权主义情结,及她如何颠覆关于女性的不适当的比喻。本论文的第一章将回顾拜厄特1991年《序言》中关于“男预言家”及“女预言家”的定义。我给“男预言家”所新下的定义是:沉溺于宗教幻想的人,并且选择小说中的四位小人物作为我的研究重点。他们是《花园处女》中的卢卡斯,《静物》中的梵高,《巴别塔》中的库夫特,还有《吹口哨的女人》中的乔希·兰姆。尽管拜厄特在《序言》中只是将马库斯及梵高定义为四部曲中的“男预言家”,诸如卢卡斯、库夫特、及乔希·兰姆等由于其丰富的宗教想象,均成为我论文即将探讨的“男预言家”。在同一章中,我还将探讨他们的神话想象的性质。梵高作为典型的男预言家其神话想象与艺术创作密不可分,而其他三人,即卢卡斯、库夫特、及乔希·兰姆的神话想象则表现出传统女性想象力的特征,是一种扭曲的宇宙观的表现,代表了一种破坏力。在第二章中,我的论文将详细讨论四位男性的想象力如何与不同的宗教联系在一起的,以及这些宗教的象征意义。卢卡斯透过炼金术来看世界,支撑他实验的是经典的炼金术士所依赖的“将对立面统一起来”的原则。梵高在阿尔地区的绘画中描绘了当地草木的枯荣景象,这些画作中渗透着崇拜生育繁殖的部落所迷信的原则,“斩杀神圣国王”。库夫特的宗教建立在同样的生育繁殖崇拜的基础上,但是其中与丰收有关的内涵已经丧失殆尽。他的嘉年华由纵欲开始,以暴力收场,是一种纯粹的死亡仪式。乔希·兰姆的崇拜体现着“分离”与“聚合”的双重原则。一方面他把将光从黑暗中分离作为自己的终极使命,而另外一方面,他认为太阳与月亮聚合的时刻是他获得神谕的最佳时刻。卢卡斯的炼金术崇拜象征着贞洁,梵高的生育繁殖崇拜象征着生长,繁衍,库夫特的关于暴力的想象代表了死亡,而乔希·兰姆所笃信的明尼教则暗示了重生。拜厄特将四种宗教中神的形象用作于文学象征的符号。在随后的一章中,我将集中讨论贯穿于整个四部曲的炼金术母题。贞洁,生长,死亡,重生,这四个阶段代表了一个完整的炼金术过程,其最终结果是点金石的诞生。无论是在四部曲的结尾还是贯穿整个四部曲,拜厄特运用了色彩作为象征,如四种炼金术颜色,即黑,黄,红及白的使用,如孔雀尾的使用,这些都增强了这四部小说的炼金术母题。除此以外,在整个四部曲中,拜厄特还使用了几何图形诸如圆形,菱形,树形,及三角形来暗示相关的炼金术母题诸如“统一”或者“分离”。点金石,炼金术的终极产品,可以用同心圆和树形来代表,而这两个图形又和记忆科学及制造暗喻的过程密切相关。拜厄特将隐喻分为两类,两个具体事物之间形成的比喻,及在具体和抽象事物之间所形成的比喻。拜厄特将记忆过程视为不断制造暗喻的过程,她认为同心圆形似DNA,而树形形似树突。所以,点金石既是炼金术符号,又是与隐喻的制造过程密切相关。这暗示了拜厄特将科学与宗教联系起来的愿望。尽管四部曲结尾处没有明确交代故事结局,作者将点金石比喻成为一名女性还是暗示了弗莱德雷卡的光明前景,表达了作者希望生活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女性能够同时拥有激情和事业。弗莱德雷卡从少女时代直到中年的经历暗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能够既拥有学术追求又拥有家庭幸福。她所追求的不是身体或者精神,而是二者同时得兼。拜厄特将炼金石比喻成为一名女性造物主表明了她的女权主义倾向。长久以来,她以构建女性身份为己任,多次表达出了对于新柏拉图主义将女性比喻成为“了无生气的物质”的不满。她利用点金石既代表身体又代表精神的特点,来粉碎新柏拉图主义中女性缺乏精神追求的形象。传统上,炼金术士们将他们的石头看成是耶稣的化身,是一名男性救世主。对于这块石头的众多比喻无一例外的表明他的男性身份。与炼金术士不同,拜厄特从精神分析学及文学传统中汲取灵感将这块石头塑造成为女性。在论文的结论处,我将探讨炼金术如何影响拜厄特,从而使得她在作品中多次表现出将对立面统一起来的倾向。“预言”这一个词将文学艺术的世界与宗教的世界联系起来,而传统上认为这两个世界彼此对立。我所探讨的四个人物属于小说中的边缘人物,但是他们的宗教想象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对于了解整个四部曲中的炼金术母题有重大意义。拜厄特一直崇尚一种不事张扬的,微妙的女权主义,她在作品中将点金石比喻成为一位女性造物主便颠覆了新柏拉图主义中关于女性的不当比喻。
[Abstract]:In the preface to A . S . Byatt ' s novel in 1991 , she defined her " prophet " as an artist with extraordinary artistic imagination . In fact , one of the purposes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metaphor , especially the nature of religious metaphor in the 17th century . In the next chapter , Mr . Byatt has used geometry such as round , diamond , tree , and triangle to represent the best moments of his life . There is no exception to the many metaphor of this stone , which shows his men ' s identity . Unlike alchemists , he has inspired the stone to become a woman .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 I will explore how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will influence Bayerter , which is traditionally perceived as opposed to one another .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涛;;拜厄特四部曲中的同性恋叙事研究[J];外国文学;2015年04期

2 林芸;;A.S.拜厄特的“冗词”与语言焦虑[J];外国文学评论;2014年04期

3 徐蕾;拜厄特;武畅;;神话·历史·语言·现实:A.S.拜厄特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4 陈姝波;;巴别塔下的喧哗:60年代英国的文学重构——从“语言危机”的角度解读拜厄特的《巴别塔》[J];外国文学;2012年05期

5 姚成贺;;A.S.拜厄特《园中处女》之现实与虚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2期

6 宋艳芳;;论拜厄特学院派小说的自我指涉特征[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1期

7 金冰;;后现代文化重写达尔文主义——A.S.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达尔文主义[J];外国文学;2007年05期

8 程倩;;历史的循环——拜厄特小说《占有》的情节结构原型[J];外国文学;2006年02期

9 程倩;;历史的回声——拜厄特《占有》之多重对话关系[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10 曹莉;;《占有》:历史的真实与文本的愉悦[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爱琴;A.S.拜厄特小说中的性别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梁晓冬;身份的识别与重构:论拜厄特早期小说女性人物的神话性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17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817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6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