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洲猎人笔记》看哈尔滨俄侨作家H.A.巴依科夫“生态伦理观”的建构
本文选题:哈尔滨俄侨作家 + H.A.巴依科夫 ; 参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年06期
【摘要】:哈尔滨俄侨作家H.A.巴依科夫在华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并在中国的土地上写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13部文学作品。这13部作品大多以中国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山林为场域,以自然、人类两者间的关系为探讨对象,建构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从而使作者成为世界上最早实践"生态文学"的作家之一。而作为作者后期文学创作的一部力作,完成于1942年的《满洲猎人笔记》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角度切入主题,认为"生态伦理观"的构筑不仅要尊重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而且还需要人类自身道德精神素质的提高,也即"精神生态"的建构,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平衡。
[Abstract]:H. A. Baykov lived in China for nearly half a century and wrote the 13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works of his life on Chinese soil. Most of these 13 works are based on the mountains and forests between "White Mountain and Black Water"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a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as the object of discussion. The author is one of the earliest writers in the world to practice ecological literature. As a masterpiece of the author's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the Manchuria Huntsman's Notes, completed in 1942, cut into the theme from the angle of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should not only respect the immutable laws of nature, but also improve the moral and spiritual quality of human beings, tha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ecology".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real ecological balance be realized.
【作者单位】: 黑河学院中俄边疆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及价值研究”(13CZS041)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哈尔滨俄侨作家H.A.巴依科夫创作中的‘文化交融’现象研究”(2016D050) 黑河学院第二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分类号】:I5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理玲;儒道传统生态伦理观的现代意义[J];现代哲学;2001年04期
2 佘正荣;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出路[J];中州学刊;2001年06期
3 刘凤国;;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李承宗;;论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三个理论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魏佐国;;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价值审视[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6 李霞;;土家族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J];民族论坛;2008年10期
7 吴黎宏;;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启示[J];党史文苑;2009年14期
8 王晓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的扬弃性建构[J];学理论;2010年21期
9 朱建堂;葛晓健;;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的适应性创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罗昊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伦理观探析[J];前沿;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赵瑞芳;;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兼谈“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实践[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任青;;略论大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培育[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青兰;;存在论之“是”与价值论之“应该”——生态伦理观的新困境[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4 张全明;;论宋代士大夫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启示[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2辑)[C];2013年
5 舒玉梅;;彝族撒尼人原始宗教中的生态伦理观——以石林圭山海宜老寨为例[A];2005年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琳;;景观唐诗对树立生态伦理观的促进作用[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章)[C];2014年
7 李福军;;儒家和谐生态伦理观的现代经济价值——兼论云南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十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鲁京明;;试论法布尔《昆虫记》中的生态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研究中心 朱耀洪;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4年
2 韩望喜(伦理学博士);做“经济人”也要做“道德人”[N];深圳商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娟妮;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伦理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韩菲;蒙古族游牧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3 丛福彪;试述和谐社会视野下生态伦理观的构建[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4 张福珍;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伦理观思考[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睿诗;中西生态伦理观比较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玉雪;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7 王晓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程晓皎;生态伦理观的演变与环境法的发展关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梦然;道家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启示[D];浙江大学;2009年
10 贾珊;美国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3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883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