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中国文艺复兴”晶石上的西方异彩——胡适“白话文运动”与但

发布时间:2018-06-07 09:50

  本文选题:胡适 + 但丁 ; 参考:《文学评论》2016年06期


【摘要】:胡适素来将自己倡导的新文学运动阐释为"中国的文艺复兴"。随着近年来学界对新文学与新文化运动的重新定位,一些学者质疑欧洲文艺复兴与这场民族文化运动的比附关系。有学者认为,胡适的新文学理论不过是在误读欧洲文艺复兴史及俗语发展史基础上的向壁虚构。然而,从胡适《留学日记》及一些英文著述来看,胡适对西方古典语言颇为熟稔,对欧洲文艺复兴史也有相当程度的把握。从但丁《论俗语》与胡适"白话文运动"相似的政治背景与政治诉求可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确乎成为支撑胡适文学革新信念的文化"潜在"。
[Abstract]:Hu Shi has always interpreted his new literary movement as the Renaissance of China. With the repositioning of the new literature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recent years, some scholars ques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movement.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Hu Shi's new literary theory is merely a fiction based on misreading the history of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ommon saying. However, from Hu Shi's Diary of study abroad and some English writings, Hu Shi is quite familiar with the western classical language and has a good grasp of the history of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From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and political appeal similar to Dante's "vernacular Movement" and Hu Shi's "vernacular Movement",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Movement has indeed become a cultural "potential" that supports Hu Shi's belief in literary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青年社科基金项目“塞涅卡《道德书简》研究”(项目号:11YJCZH196)成果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杰;;胡适的慈爱和不苟且[J];粤海风;2000年01期

2 欧阳哲生;;《追忆胡适》序[J];群言;2000年05期

3 杨沐喜;胡适为何拒绝中共[J];领导文萃;2001年02期

4 朗达;胡适为何拒绝回大陆[J];湖南文史;2002年01期

5 李珂;胡适的打油诗[J];文史天地;2003年07期

6 易俊杰;;琐话胡适[J];文史春秋;2005年11期

7 李传玺;;胡适: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J];出版广角;2005年12期

8 汪荣祖;胡适历程的曲直[J];读书;2005年02期

9 易竹贤;胡适其人及胡适研究述评[J];江汉论坛;2005年03期

10 谢荣滚;;胡适与香港大学——从《陈君葆日记全集》看胡适与香港因缘[J];岭南文史;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王法周;;胡适的新文化启蒙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4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杜蒸民;;在批判中实现超越——郭沫若与胡适关系述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9 钟军红;;论胡适“五四”时期对“团圆”观念的否定[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苏育生;;胡适与梅兰芳[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傅小平;今天,我们怎样读胡适?[N];文学报;2012年

2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3 法律学者 羽戈;为什么要读胡适?[N];中国经营报;2013年

4 张洁;胡适逸事[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谢泳;胡适的价值[N];深圳商报;2004年

6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7 风石堰;自由与容忍之间的胡适[N];文学报;2004年

8 龚育之;胡绳晚年论胡适(中)[N];学习时报;2002年

9 杨建民;胡适史著半部现象探析[N];团结报;2010年

10 早报记者 田波澜;“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也最长久的思想家”[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5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希军;理想主义:胡适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超;为大中华,造新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艺;论胡适科学观念对文学观念现代转型及批评新范式形成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健韬;胡适与红学史上“怪现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3 汪文丽;胡适与1925年的青年“批胡反胡”事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雷跃云;胡适读书治学观探讨[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5 王晶晶;胡适启蒙理性思想的内涵及其启蒙实践[D];复旦大学;2014年

6 崔德胜;胡适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研究(1924-1949年)[D];南京大学;2015年

7 马轩;胡适文学革命思想的成因及其评价问题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晓武;论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及其变化[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9 郑泉;通往教育革新之路—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10 潘文文;翻译家胡适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90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990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0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