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朝鲜古代汉文小说《六美堂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2 12:08

  本文选题:《六美堂记》 + 人物形象 ; 参考:《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中国与朝鲜——韩国长期交流过程中,中国古典文学大量传入朝鲜,并被朝鲜文人广泛接纳和吸收。李氏朝鲜以前,文人在研读中国文籍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文学创作,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汉文文学作品,其中的《六美堂记》与《三韩拾遗》被誉为朝鲜古代长篇小说之双璧。遗憾的是,《六美堂记》在中国的研究成果甚少,与其文学价值极为不符。本文以《六美堂记》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理论如影响研究、渊源学等为依据,坚持文本细读的原则,以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为参照,力求多角度、多层次解读作品,探寻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绪论部分对所搜集到的资料、素材等进行认真梳理,具体介绍小说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并指出本文的创新所在。第一章,对《六美堂记》中的主要人物及典型次要人物形象进行研究。第二章,从小说艺术论角度对《六美堂记》的人物塑造方法进行分析,探寻人物性格特点及作用。第三章,从叙事学层面分析《六美堂记》小说创作所采用的预叙模式、情节的推进方式等,结合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最后一章,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六美堂记》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借鉴及再创造现象,挖掘其所深藏的民族性,探讨该小说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六美堂记》是朝鲜文学史上优秀的汉文长篇小说,它充分吸收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营养,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朝鲜古典小说的双重创作经验创作而成,烙刻着强烈的民族自强意识,是朝鲜李朝后期较成熟的小说佳作。虽然该小说存在模仿痕迹浓重、场面描写过于粗糙等瑕疵,但这些都无法抹灭其独有的文学价值与意义。《六美堂记》可谓朝鲜汉文小说的集大成者,正如作者在小说序中所言,“折衷诸家”并“补之以新话”,作者借鉴中朝古典小说之精华,又于小说中融入自己对创作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批判,研究此小说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李朝后期的文学创作及社会状况。
[Abstract]:During the long-term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South Korea,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was widely accepted and absorbed by Korean literati. Before Lee's North Korea, the literati actively created Chinese literature while studying Chinese literature books, and a large number of well-known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ppeared. Among them, Liumei Tang Chronicles and "three Koreas Collection" were praised as two pieces of ancient Korean novels. Unfortunately, there are very few research results in China, which do not accord with its literary value.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ory such as influence study and source science, this paper takes the story of Liu Mei T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careful reading of the text, and takes the the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as a reference to try to interpret the works from many angles and at different levels. Explore its intrinsic literary valu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author makes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materials and materials, introduces the content,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novel, and points out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studies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typical secondary characters in Liu Mei Tang Ji. In the second chapter, from the angle of novel art theor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 shaping method of Liu Mei Tang Ji, and probes into the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 and func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enarration mode and the way of advancing the plot in the novel 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Zhang Hui novels.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author uses the method of data statistics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reference and re-creation of the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in Liu Mei Tang Ji, excavates its deep nationality, and probes into the literary valu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novel.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Liu Mei Tang Ji is an excellent Chinese novel in the history of Korean literature. It fully absorbs the nourishment of the three culture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 dual creative experi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and Korean classical novels. Branded with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self-improvement, Korea's late Lee Dynasty is a more mature novel.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flaws in the novel, such as the heavy imitating trace and the rough description of the scene, none of these can erase its unique literary value and significance. "Liu Mei Tang Ji" is a masterpiece of Korean Chinese novels, just as the author said in the preface of the novel. The author draws lessons from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Korean classical novels, and integrates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creation and criticism of social reality in the novels. The study of this novel is helpful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literary creation and social situation in the later period of Li Dynasty.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3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晶明;从幻灭走向“求实”——从《白银谷》看成一小说的跃变[J];小说评论;2002年02期

2 王鸣剑;;《暗算》:从小说到电视剧[J];当代文坛;2008年02期

3 章敏;;剧本体小说:小说与剧本结合的优势[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02期

4 赵朕;洪林小说印象[J];当代文坛;1997年03期

5 温宗军;论张欣小说的节奏艺术[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一个没有小说的世界[J];文苑;2010年12期

7 江野;;小说情节[J];诗潮;2011年09期

8 韩松刚;;“显”与“隐”的张力——评桂晓波的小说[J];青春;2012年07期

9 王猛;六朝志怪的小说性新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10 范志忠;叙述范式的转型——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审美描述[J];文艺评论;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波;唐岫敏;;自由和爱心——福斯特意大利小说对“国际主题”的发展[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郭长海;金菊贞;;南社小说概览[A];纪念南社成立9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王松林;;小说“非个性化”叙述背后的道德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邵维加;;论微型小说的外置情节[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5 杨金国;;唐代写梦小说叙事时间的个性研究[A];东方丛刊(2003年第4辑 总第四十六辑)[C];2003年

6 谭湘;;“寻找”——问世间情为何物?——评《寻找妻子古菜花》[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7 张立国;;茅盾小说的时事性[A];茅盾研究(第三辑)[C];1988年

8 金鑫;;茅盾小说的传播与接受[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9 徐朔方;;评《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A];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10 汤哲声;;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的海派、津派和港派[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俞小石;小说向新闻借力[N];文学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王坤宁;商战小说掀畅销新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商报记者 江筱湖;出版社纷纷拓进类型小说[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4 刘英武;创造是小说之魂[N];文艺报;2010年

5 郝秀文 晋中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多媒体如何服务小说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本报首席记者 陈熙涵;“微博体”能否成小说“桃花源”[N];文汇报;2011年

7 葛红兵;关于当下小说创作类型化问题的一些思考[N];中国艺术报;2008年

8 陈定家;学者小说的历史情怀[N];文艺报;2013年

9 阎晶明;董立勃:让荒漠成为小说情境[N];文艺报;2013年

10 叶向东;《家具商人》:商战小说的突破[N];中华读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阳;小说本体论[D];复旦大学;2008年

2 苏晓芳;论新世纪小说的大众文化取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董斌;反腐小说的文化意蕴与价值[D];兰州大学;2007年

4 沈杏培;小说中的“文革”[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建辉;文化大革命时期主流小说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芳;80年代小说与西方荒诞思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张同利;长安与唐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8 康建强;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玉莲;墓葬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汪颉珉;小说《鸽子项圈》的叙事艺术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洋;雨果小说建筑描写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倪坦;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当代”性[D];河北大学;2015年

3 朴丽娜;唐代豪侠小说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欣然;论滕肖澜的小说创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夏亚婷;北美新移民华文小说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6 王敏;消费文化语境下的90年代婚恋小说创作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姜腾波;唐五代小说中的剑侠形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付凯;丹·布朗小说的家园主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陈婷;论张梅小说的理想主义[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10 杜可珑;田耳小说创作论[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009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009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4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