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各特的主体性焦虑与国家身份建构——一个“匿名”的视角
本文选题:司各特 + 匿名 ; 参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摘要】:匿名创作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意识形态、文化权力、个人心理等多重因素,对于作家匿名动机的考察对全面评价作家的艺术成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司各特匿名创作小说达13年之久,其作品中流露出了一种"匿而不隐"的矛盾意识。这是哈罗德·布鲁姆所言的"影响的焦虑"之结果,体现了司各特对当时过度张扬的"浪漫主义主体性"所带来的文学创作趋向以及"文学传记批评"这一批评范式的一种无声的反拨与抗拒,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苏格兰作家的民族身份焦虑意识。
[Abstract]:Anonymous crea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hich often hides many factors, such as ideology, cultural power, personal psychology and so on. Scott wrote his novels anonymously for 13 years, and his works revealed a kind of antinomy consciousness of "hiding but not hiding". This is the result of what Harold Bloom calls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It embodies Scott's tendency of literary creation brought by the over-publicizing "Romantic subjectivity" at that time and a silent reaction and resistance to the criticism paradigm of "Literary Biographical criticism".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flects his national identity anxiety as a Scottish writer.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WW059)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欣华;;司各特研究在中国[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4期
2 吴镝;;我国对沃尔特·司各特研究的初步述评[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3 苏耕欣;;美学、感情与政治——司各特小说的平衡与回避笔法[J];国外文学;2013年04期
4 黄波;饱蘸历史笔墨 圈点民族之魂——简评司各特的《昆丁·达沃德》[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张和龙;李翼;;中国司各特研究的百年流变[J];外语研究;2014年01期
6 郭因;;“另一种宣言”——我看《简朴生活读本》[J];全国新书目;2001年03期
7 石梅芳;;鱼叉与桩网之争——司各特的《雷德冈利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曹明伦;司各特的诗[J];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01期
9 王晓萍;司各特和西方文学界[J];鹭江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10 胡家浩;;司各特《挂绣帷的房间》艺术特色赏析[J];电影评介;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灵英;苏格兰民族形象的塑造:沃尔特·司各特爵士的苏格兰历史小说主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蕾;论司各特苏格兰小说的生态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雁飞;司各特的小说叙述模式[D];四川大学;2007年
3 孙建忠;司各特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易欣华;对《红酋罗伯》的后殖民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长s,
本文编号:2009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00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