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废墟之上的收藏者——析本雅明笔下的“游荡者”形象

发布时间:2018-12-06 18:02
【摘要】:正现代性是20世纪文学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其主要特征就是碎片化。"碎片化"不仅指现代化生产将每一个社会个体分化,同时也指世界观的碎片化。对于个人来说,破碎的世界不再可以用逻辑和理性去证明和把握,却可以由感官经验去感知,感性经验成为最富有原初生命力量和生命意志的表达,其作用越来越为人所熟知。许多学者都尝试运用感性经验对碎片化的世界进行整理,由尼采开始,到齐美尔、克拉考尔、本雅明等。本雅明是其中一位特色
[Abstract]:Positive modernity is an inevitable topic i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whose main feature is fragmentation. "fragmentation" not only refers to the division of each individual in society by modern production, but also refers to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world outlook. For the individual, the broken world can no longer be proved and grasped by logic and reason, but can be perceived by the sensory experience, which becom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original life strength and life will, and its func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amiliar. Many scholars try to use perceptual experience to sort out the fragmented world, from Nietzsche to Zimmel, Krakall, Benjamin and so on. Benjamin is one of the feature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分类号】:I516.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永谋;本雅明之死[J];读书;2003年02期

2 罗如春;灵韵脉脉尽氤氲——论本雅明的“灵韵”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研究生论丛);2003年S1期

3 斯蒂芬·布隆纳;朱宁嘉;;修复碎片:瓦尔特·本雅明的救世唯物主义(第一部分)[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年00期

4 马友平;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对本雅明“美”的独特含义的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赵勇;于闽梅;;笔谈:特定历史境遇中的本雅明[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2期

6 李云刚;;整合还是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之争[J];求索;2007年03期

7 纪逗;;本雅明的历史观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3期

8 刘思聪;;震惊体验与艺术的政治化潜能——本雅明论电影与摄影[J];文艺评论;2008年03期

9 马大康;张书端;;作为艺术生产力的技术——本雅明论艺术与技术[J];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10 张典;;本雅明的救赎历史观[J];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孙斌;张艳芬;;从叙述的没落到电影的兴起:对本雅明美学思想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C];2013年

5 陈祥勤;;神性语言、柏拉图理念和历史的弥赛亚救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的神性基础[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展;本雅明的天使[N];中华读书报;2014年

2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3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4 谭小歌;抗拒机械[N];光明日报;2009年

5 赵武平;“波西米亚人”本雅明的幻灭[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7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命运的关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陈鸿;他在莫斯科流露天真[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杨栗(书评人);“摄影”的野心[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10 孙斌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拉得更近与看得更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4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朝辉;困与解困:本雅明都市理论的精神视域[D];青岛大学;2010年

2 马友平;拯救与回归——本雅明现代艺术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范英豪;论本雅明的赎救美学[D];苏州大学;2002年

4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5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6 刘建茂;论本雅明的文艺思想[D];郑州大学;2004年

7 姚云帆;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瑞新;论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树娟;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张亮亮;本雅明文艺生产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66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366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9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