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与颓废的诗人:对民国时期波德莱尔批评中一种趋向的探源与反思
[Abstract]:The image of Baudelaire's decadent poet was widely accept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ny critic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nk that the poet's decadence is a pathological condition, and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this is related to the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Baudelaire wave that arose in Europ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Some European psychiatrists have tried to define poets as people with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mong them, the works of Cesare Lombroso and M ax Nordau have been widely cited by critic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hap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 "nerve". "sentiment" and "decadence" is a set of critical terms for Baudelaire. Chinese critics are apt to accept the theory of Lombroso and Nordau,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obscurity of some of Baudelaire's works,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critics in Japan, and even the psychological desire to show off the new term of western medicine in their speeches. However, if we reflect on how reason forces decadence to become a derogatory term in the existing system of value judgment, we can understand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Baudelaire's synaesthesia, artificialization, and other theories, rather than simply dismiss it as a pathological condi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法国文学在民国文学期刊中的译介”(编号:15CWW008)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I565.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南溟;;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艺术美学[J];艺术.生活;2010年06期
2 亨利·詹姆斯 ,李金波;沙尔·波德莱尔[J];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01期
3 连钢;;夏尔·波德莱尔的一生[J];文化译丛;1987年03期
4 朱莉亚·克丽斯蒂娃;秦海鹰;;波德莱尔—无限与芳香[J];法国研究;1992年01期
5 蒋登科;波德莱尔散文诗的文体贡献[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6 辛中华,李文军;从“应和”到象征——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探微[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7 马晓冬;;波德莱尔:艺术对时间的抗争[J];人文丛刊;2010年00期
8 邢崇;;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批判精神的形成[J];时代文学;2008年05期
9 成海鹰;;大城小德:颓废的浪子——以波德莱尔创作为例[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0期
10 马也;;夏尔·波德莱尔[J];诗选刊(下半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金佳;;波德莱尔散文诗中的叙事[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晨亮(清华大学);波德莱尔的枝枝蔓蔓[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2 曾靖皓;《回忆波德莱尔》:勾勒手捧“恶之花”的诗人[N];文艺报;2011年
3 张泠;枷锁中的波德莱尔[N];南方周末;2004年
4 ;忧郁的雨天忧郁的书[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5 云也退;恶之中寻见一切风骚[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6 路文彬;波德莱尔的慈善之举[N];学习时报;2011年
7 韩猛;批评的真意[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曾靖皓;手中捧“恶之花”的诗人[N];中华读书报;2012年
9 罗岗;庸俗的“颓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陆扬;游荡城市的记忆[N];中华新闻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文雅;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家铭;波德莱尔对德国浪漫派的继承与发展[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2 韩芳芳;波德莱尔的感觉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吴燕南;波德莱尔:十九世纪法国诗歌中的“现代生活的画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李辉;论波德莱尔宗教观与《恶之花》中的基督教色彩[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金心亦;现代生活的画家与批评家[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6 马栋;论波德莱尔精神领域“整体性”意识[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宜繁;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廖志亮;论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D];贵州大学;2009年
9 胡博乔;分析《忧郁与理想》中女性的多重形象以及波德莱尔的无意识性冲动[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李英娟;波德莱尔及其诗歌的“忧郁”基调[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38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438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