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伯利》中的“游荡者”对传统游荡者形象的继承与演变
发布时间:2020-03-03 18:13
【摘要】:本文将“游荡者”形象引入对埃兹拉·庞德的长诗《休·塞尔温·莫伯利》的解读。《莫伯利》中的游荡者一方面继承了波德莱尔、本雅明笔下“游荡者”的一些共同特点,同时,他又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莫伯利》中出现了难以分辨的多重叙事声音,而且由于庞德在其信件中对其叙事声音阐释得模棱两可,研究本诗的学者们总是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庞德与人物莫伯利的关系上。正如诗歌中的叙事者一样,现代主义文学中“游荡者”的身份也总是模糊不清的。游荡者的视角是观察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现象的比较合适的视角,他的视角也有助于阐释诗歌中人物身份的混乱,但笔者尚未发现有学者将游荡者的视角引入对本诗的解读。事实上,游荡者的视角和《莫伯利》中的多重叙事声音比较相似。不断转换角色的叙事方式是现代艺术家表达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多元身份的最佳表达方式。在不同的人物面具后,诗歌中的游荡者将不断变化的角色统一起来。他将都市生活中瞬间即逝的形象定格,以现代性本质的形象表现出来。传统意义上,游荡者的存在依赖于物理空间,他们总是与都市人群和大街相连,但是,如果我们将游荡者的存在理解为一种感知方式或者是一种阐释文化的方式,那么他是否出现在大街上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莫伯利》中的游荡者并不受困于具体的人物身份,他可以从身处的时代和物理环境中解放出来;他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有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他穿越时空的界限,他的游荡不是在物理空间里的游荡,而是在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空间里的游荡。此外,《莫伯利》把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神话结构纳入对现代社会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奥德修斯这一形象将传统游荡者、《莫伯利》中的游荡者以及庞德后期作品中和其他现代作家作品中出现的游荡者联系在一起。诗歌中的多重叙事声音、神话结构以及对现代都市体验的关注继续为其后的现代主义作家的城市书写提供借鉴。本文由主体三部分以及前言和结论组成。前言包括文献综述和研究意义。第一章追溯游荡者的起源,主要是对爱伦坡、波德莱尔和本雅明三人的作品中的游荡者形象进行梳理分析。第二章分析《莫伯利》中的游荡者如何继承了传统游荡者形象的部分特点。第三章阐释长诗中的游荡者如何发展、演化传统游荡者形象。结论强调了《莫伯利》中游荡者未完成的艺术追求以及本诗对庞德后期《诗章》和艾略特《荒原》创作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72
本文编号:2584535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庆;;莫伯利的世界:“一个拙劣的文明”——论《休·赛尔温·莫伯利》的现代性批判[J];外国语文;2013年06期
2 桑翠林;;庞德之《莫伯利》:对位技法与交感文本[J];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04期
3 苏玉鑫;;面具背后的形象——《休·赛尔温·莫伯利》中的叙述视角解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苏玉鑫;;《休·赛尔温·莫伯利》的文本间性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5 苏玉鑫;;《休·赛尔温·莫伯利》中的“他人话语”[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1期
6 吴玲英;苏玉鑫;;《休·赛尔温·莫伯利》中的“自我话语”[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郭军;;都市漫步者[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2期
8 孙琳,牟金江;回顾与探索——解读庞德诗歌《休·塞尔温·莫伯利》的主题结构[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2584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84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