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副文本在小说《斯通纳》经典建构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3-18 20:42
【摘要】: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1922-1994)是美国当代作家、编辑,其小说《斯通纳》初版于1965年,当时虽然受到一些评论家的赞扬,但直到2013年这本小说才被大量再版,并被译介到多个国家,真正成为广受欢迎的畅销经典。其近半个世纪的沉寂和在当代的声名鹊起,显示了文学经典化在不同时期需要面对的不同问题,同时也展现了副文本的变化对文本意义的建构、阐释,以及作品流通产生的重要作用。副文本理论由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提出,用以指涉围绕文本主体、使文本以书籍形式呈现于公众的文本元素,是阅读和阐释的“门槛”。热奈特将副文本分为“内文本”和“外文本”两大类,同时,“内文本”又依据与作者意图的相关程度分为“作者内文本”和“编辑内文本”。“作者内文本”包括书名、题辞等,而“编辑内文本”主要指封面设计、前言等。“内文本”关注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文本的意义编码过程。“外文本”则体现了副文本对时代的适应性,不断产生的新的副文本形式为文学经典化提供了最便捷的现代化途径。西班牙学者弗莱斯在热奈特副文本理论基础上引入“副翻译”的概念,将某部作品的翻译及其在电子媒介中的呈现如电子书、有声书、影视改编和媒体评论等纳入副文本研究中,进一步体现了副文本在电子媒介不断发展的当下对经典化整个过程的参与。本论文对《斯通纳》的一些重要“副翻译”文本进行了分析讨论,如其中文译本、电子书、有声书以及影视改编。副文本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性显示出利用副文本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全文分析了小说《斯通纳》在经典化过程中,“作者内文本”、“编辑内文本”以及当代出现的重要“副翻译”外文本在经典建构中所产生的作用:一方面,副文本直接参与了文本内意义的建构,彰显了优秀文学作品深刻和普世的内涵,为经典化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催生出新的副文本形式,凸显出优秀文学作品广阔开放的阐释空间,也为经典化提供了与时俱进的途径。论文除引言与结论部分外,分为四章,引言部分概述了约翰·威廉斯以及《斯通纳》,介绍了国内外对《斯通纳》的研究现状,并表明该研究的意义。第一章介绍论文所使用的理论。首先是副文本理论,主要是热奈特对副文本的定义、分类及作用的论述,以及弗莱斯提出的“副翻译”概念的含义。接着对“经典化”存在的争议进行了论述,认为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文本意义存在于文本之内,还是在文本之外。以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为代表的“本质主义”观点认为,经典化仰赖于对作品文本内意义的阐释;而以约翰·基洛里(John Guillory)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观点则认为,对经典化的研究应更注重社会和经济层面。最后阐述副文本理论与“经典化”的关系。笔者认为,副文本理论的优势在于其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基于文本的物质性,是沟通文本内外的桥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的副文本新形式不仅更新了经典的文本载体,更影响着经典在当代的阐释、传播和接受。以副文本为切入点讨论作品的经典化将相对中立和客观。第二章分析《斯通纳》的“作者内文本”对文本意义和作者意图的彰显。书名的每次变动都暗示出威廉斯作为作者所看重的《斯通纳》最重要的主旨,为读者解读小说提供了关键词。而威廉斯的题辞则点明小说中虚构和真实因素,使读者对小说的背景和人物形成猜测和期待,也促使读者去发掘威廉斯的生活经历与《斯通纳》之间的联系。第三章探讨《斯通纳》的“编辑内文本”怎样使其作为完整的书籍呈现给读者并成功地吸引读者,达成销售目的。《斯通纳》的封面设计是对小说主旨或主要意象的视觉化呈现。再版中出版商安排著名作家为《斯通纳》撰写前言达到了多重目的:对小说的有力推荐,指导读者的阅读以及对小说的专业评论。第四章结合媒介研究相关理论分析《斯通纳》的“外文本”,主要是其中文译本在封面设计上的独到之处以及对译者身份的彰显,成功实现了《斯通纳》的跨文化传播和接受。而电子书、有声书和电影改编则显示了电子媒介对读者阅读习惯、认知方式的改变,展现媒介技术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媒体和网络评论表明《斯通纳》中关于传统阅读方式的描写和对文学意义的讨论,偶然地呼应了当下严肃读者和评论家对文学意义和形式的焦虑,但另一方面《斯通纳》又以自身为例重申了“经典”的崇高地位,为优秀作品在当代的经典化贡献了宝贵的经验。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对《斯通纳》副文本的研究表明,其成为当代经典并非偶然,而是出版商、媒体、评论家、读者等文本内外因素达成一致的共赢结果。副文本以文本的物质性为基础,为文本意义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比较中立和客观的角度。副文本扩大了《斯通纳》的读者群,也证明了它巨大的阐释空间,这些都是“经典作品”需要具备的素质。在经典化过程中,出版商和媒体充当了《斯通纳》的“发现人”和“宣传方”,读者对文本的严肃阅读和自发阐释构成其经典化的前提和基础,吸引更多的批评家对《斯通纳》展开专业评论和研究。消费时代中的文学作品,其商品性被扩大,但《斯通纳》的成功从侧面展现了读者和文学市场对“文学经典”的多样化诉求。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秘鲁仍是最大的藜麦生产国[J];中国食品学报;2017年12期

2 ;陆易斯通[J];中国领导科学;2017年03期

3 史凤晓;;“没意思的故事”——读《斯通纳》[J];大学生;2018年01期

4 陈思琪;;约翰·威廉斯《斯通纳》的叙事艺术分析[J];知识文库;2016年19期

5 Yvette;;环球视角看舞蹈[J];尚舞;2017年01期

6 Aegean;;鹏翼张风,前途无量[J];电影世界;2017年02期

7 范婕;;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J];疯狂英语(初中版);2017年05期

8 康妮;Benjamin Svetkey;;艾玛·斯通 还是那个容易恐慌的姑娘[J];电影;2017年03期

9 ;纽约大学前任校长约翰·塞克斯通:为世界建一所大学[J];留学生;2017年04期

10 王宝琪;;缘于积木的“斯通纳枪族”[J];少年月刊;201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奥斯卡·P.斯通,91岁 森林学的先驱者[A];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石丽静;;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 下卷(一)[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斯通纳活过,,而有些人只是没有死[N];中国青年报;2016年

2 小说家 徐则臣 专栏作家 淡豹;今天能否像斯通纳一样活着?[N];文学报;2016年

3 本报记者 刘焱焱;爱瑞斯通到了中国[N];网络世界;2000年

4 周君君;宝斯通——用轿车营销手法销售公务商务客车[N];国际商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葛胜征;江淮宝斯通“搅局”高端中客市场[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9年

6 记者 缪亚平;奥斯通新型墙板生产线入昆[N];昆明日报;2009年

7 记者 毛磊;人类可能7万年前才开始穿衣服[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8 记者 王振华;“办公室韵事”绊倒波音老总[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Martin A. Grove,翻译:如今;《斯通家庭》向奥斯卡出发[N];中国电影报;2005年

10 渠竞帆;瓦特斯通在重组中蜕变[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甘文平;论罗伯特·斯通和梯姆·奥布莱恩有关越南战争的小说[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靓;副文本在小说《斯通纳》经典建构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8年

2 孙伟;劳伦斯·斯通的英国社会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3 谭姣;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主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4 齐m:佳;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思想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殷秀;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的女性美德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朱坤;《斯通家史札记》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尹秀芳;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性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永东;中小企业信息化分析与对策——南京会斯通集团信息化建设[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9 吴霜;卑微、平淡与破碎:露丝·斯通的生活诗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刘娟;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89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89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f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