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人的最后叹息》的文化身份问题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苑;;魔幻与互文的演绎:《午夜之子》“酸辣酱”式的叙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2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索——《午夜的孩子》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3 杨英;;到文学中找家的孩子——从《午夜之子》看移民作家的创作[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2期
4 阮炜;;《撒旦诗篇》里的身份错位、“后现代”和双主角[J];国外文学;2008年02期
5 石海军;;破碎的镜子:“流散”的拉什迪[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6 阎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7 尹锡南;拉什迪:印裔移民作家的后殖民诗学观解读——“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四[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04期
8 李琳,生安锋;后殖民主义的文化身份观[J];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12期
9 史安斌;"边界写作"与"第三空间"的构建:扎西达娃和拉什迪的跨文化"对话"[J];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03期
10 阮炜;拉什迪事件与“文明的冲突”[J];读书;200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芝;越界的缪斯[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苗苗;萨尔曼·拉什迪流亡书写下的身份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马旭瑾;迷失的家园[D];兰州大学;2013年
3 代莉;多元混合文化理想的积极尝试[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晓蕾;杂糅:身份的寻找和重构[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黄婷婷;拉什迪《撒旦诗篇》文化冲突与相融意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6 王丹;拉什迪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及其成因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7 汪洋;拉什迪的“混杂”话语[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91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91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