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川英治对《三国演义》的保留与重塑看日本民族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22 08:39
【摘要】:《三国演义》于江户时代传入日本,被湖南文山翻译成日文并引起大众的关注和一致的好评,随后各种版本相继推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国的故事被日本人以电影、游戏、歌舞伎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诠释和传播,而其中最受日本人推崇的版本便是吉川英治所编写的《三国志》。在研究对比中发现,吉川英治的笔下完全看不到罗贯中“扬刘贬曹”的思想,与我们从小所接受到的“奸雄曹操”的形象大相径庭。吉川英治站在日本人的视角,用更符合当时民众需求和大众审美的小说形式为读者呈现出另一种三国人物的形态,不仅曹操的形象有所改变,其对刘备的人物形象以及与刘备相关的人物也做出了一定的改动。在外形上,吉川英治通过“红”与“白”这两种对于日本人而言很特殊的颜色,对曹操和刘备进行了人物外貌上的刻画,并按照小说的描写特点,在情节上为故事人物添加了大量的对话和神态描写,给读者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曹刘形象。吉川英治、罗贯中的不同不仅表现出两位作者对于人物的看法,同时也体现出中日两国历史和文化上的不同。对于朝代更替频繁的中国人而言,皇帝的血统才是正统,推翻一个王朝等同于谋反;而日本一直都顺利地实行着天皇制,藩主之间的战争和角逐并不会对天皇的地位产生影响,所以对于日本人而言“奸雄”这个概念非常模糊,国家历史的不同造就了两位作者观念上的不同,从而反映在对人物塑造上的不同。除了人物形象之外,在对战争的看法上,中国人看到的更多的是统一的不易和对和平的渴望,而日本人更关注的却是霸权的形成和如何通过尔虞我诈实施谋略,这点也与两国的文化和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313.06
本文编号:2594807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31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毅;;《三国志平话》与元杂剧“三国戏”——《三国演义》形成史研究之一[J];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04期
2 沈伯俊;金文京;;中国和日本:《三国演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文艺研究;2006年04期
3 王晓平;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J];日本学刊;1997年06期
4 严绍(汤玉);明代俗语文学的东渐和日本江户时代小说的繁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5 严绍(汤玉);日本古代小说的产生与中国文学的关联[J];国外文学;1982年02期
,本文编号:2594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94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