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赫塔.米勒柏林时期作品中的审美现代性

发布时间:2020-03-25 21:21
【摘要】:本文以赫塔.米勒柏林时期作品的回溯性为出发点,深入挖掘米勒作品与其智识经历的相关性,凸显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团体/巴纳特行动小组以及德语文学传统对于米勒创作的影响。其中本雅明的文学蒙太奇方法论对于米勒的写作有决定意义,可以从其柏林时期的文论概念和小说中分别得到印证。文学蒙太奇方法论吸收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西美尔的社会化审美方案,由此得出米勒柏林时期作品中的症候是审美现代性的结论。西美尔的审美现代性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二者的共识在于通过对客观文化、“现实的个人”和资本逻辑的分析,强调个体感性实践的重要性。正是马克思开启了审美现代性的总体维度,才使得西美尔提出了“社会化审美”的方案,即通过“距离”和“冒险”来完成个体性的现实化,并指出了现代性危机的希望在于女性文化。米勒的创作以感知为基准,把柏林时期的罗马尼亚主题或回溯性重新翻译成一种新的知觉-现象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文论。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牢牢把握了现代生命(时间-空间-经验)的流动性,从而在与现状保持距离的基础上经历了“陌异的目光”,并以精神的冒险/写作的形式把模糊边界的“虚拟的感知”呈现出来,从而让人识别出米勒作品中的异质性——人类经验的特殊结构及其有限但又被开放的方式。米勒在柏林时期的小说《独腿旅行的人》和《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中以拼贴和闪回的形式充分应用了本雅明的文学蒙太奇方法论。尤其是在探索第三人称叙事者和城市空间的互动,以及第一人称叙事者和内在时间的关联时,米勒式写作就展现了自身经验中内在的审美要素,同时也揭示出她为纠正理性过剩引起的人性失衡所作出的艺术努力。米勒式写作本身就是个体感性实践的形式,进而启发我们关于如何成为当代人的思考。
【图文】:

赫塔.米勒柏林时期作品中的审美现代性


米勒的拼贴诗19诗歌有一种内部经验的广度和微妙,从而变成盛装客观意义上的虚无的拯救容器,,提供了一种随意的共振可能性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轻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利英;;“救亡”语境对审美现代性的湮没——老舍《断魂枪》的现代性思考[J];语文学刊;2015年19期

2 梅钰;;从作者终结论看表征对在场的替代[J];文教资料;2016年36期

3 叶亚男;;超越传统与现代的“咏叹”——论《秦腔》的“碎片化”叙述[J];北方文学;2017年03期

4 袁开源;;审美现代性的两极融结[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5 李世涛;;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社会基础[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李世涛;;现代性的审美救赎——西方审美现代性诸问题[J];学习与探索;2012年09期

7 郝玉红;;波德莱尔之审美现代性解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8 李世涛;;历史嬗变中的中国审美现代性——兼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征[J];艺术百家;2011年01期

9 杨杰;;新时期以来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反思[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10 陈宁;;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文化解读——评张政文教授《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确立与转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裳裳;;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宋一苇;;转型期中国美学与审美现代性问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4 朱忠元;;世俗性:描述西方近现代美学的一种视角[A];文艺美学研究(2015春季卷)[C];2015年

5 王振平;郭娟;;从父子母题论《尤利西斯》的审美现代性[A];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推进“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7年

6 杨光;;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兼论转型期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代意识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8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郑崇选;;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与缺失——兼及对当下文学发展的一种批评[A];东方丛刊(2004年第4辑 总第五十辑)[C];2004年

10 庞世伟;;人在“归途”中——马克思审美现代性批判的人学意蕴[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潘公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审美现代性[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薛永武;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4 鲁太光;真实的与虚幻的[N];中国文化报;2016年

5 盛葳;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刘致榕;审美现代性与审美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黄云霞;文学“反智”得失谈[N];文艺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陈一鸣;中国美术60年:“救亡图存”实现了还顾不上出大师[N];南方周末;2009年

9 姜涛 (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大);“踪迹”背后的位置[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汪涌豪;对于文学,我们还能做什么[N];文汇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2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4 范昀;审美与正义[D];浙江大学;2008年

5 张军;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闫寒英;性别视域下的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批评[D];武汉大学;2011年

7 徐向昱;新时期文论审美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宋宝珍;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9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徐敦广;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娴;新刻度小组艺术创作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2 昝朦;赫塔.米勒柏林时期作品中的审美现代性[D];武汉轻工大学;2018年

3 张宏帅;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杰克伦敦[D];天津师范大学;2018年

4 刘菲;管虎电影的审美现代性解读[D];辽宁大学;2017年

5 邹芒;奥斯维辛之后的美学:审美现代性批判的三重视域[D];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

6 侯新兵;新时期审美现代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唐桃;尼采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怡静;恐惧的审美现代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王文杰;造物艺术暨民间工艺的形式美及其审美现代性[D];河北大学;2004年

10 喻燕;从崇高到荒诞[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00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00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b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