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严歌苓小说互文性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5 20:34
【摘要】: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可谓兼顾市场和文学性的成功范例,其作品不仅数次获得文学奖项,还通过影视改编获得了市场热度。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严歌苓在其创作中通常刻意沿用某些经典主题、化用某些常见事典并在自己的几部小说之间形成互相解读,不仅实现了对原文本的批评,还通过增添新的阐释以表达一种逆反、欣赏或超越的主体意识,因此,“互文性”理论提供了更为理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些模型范式的重复现象。严歌苓在接受中西方文学的多重影响后,其作品主题的表达呈现出一种诗性特质,她通过世俗常人甚至是底层群体的行为活动,来完成“西绪福斯”悲剧、“地母”神性、“追寻”寓言、“重生”仪式等意义崇高的神话主题表达,构建起体察人类文化命运的宏观高度。同时,严歌苓借用某些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的情礼斗争内核,以此来体现与当下主流意识、社会权威、政治话语的抵牾,突出作者独立思考的主体意识。除此之外,经典小说和戏剧文本为严歌苓提供了情节模式的参考,它们与神话传说原型有着相似的特点,那便是趋于稳定的故事结构。同样,这种在长久发展中足够完善的经典模式背后,也透露出大众的文化审美倾向,而严歌苓在保留这些经典模式的文化、社会含义时,更多的是以一种戏拟姿态嵌入了当下事实情境的书写,不仅由此置换了原文本的古典意蕴与艺术氛围,还进行关于性别与政治、东西方文化、两性之间隔膜的反思。由于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多是取自于文字资料或自身经验,因此关于人生体验的叙事是不可避免的。在关于作者的成长叙事和青春叙事中,严歌苓通过某些人物与情节的重复书写,体现了她对原文本叙事的改进与提升,不仅人物与故事在多次的塑造中更加立体、完善,关于人性的探讨也愈见深入,最终严歌苓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工团”、“作家大院”,加强了作品之间的系列性。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体现了“互文性”的独特艺术功能,它解释了作家“重复性”或“模式化”的意图所在,不但能以神话传说形式提升作品的诗性品格,还能够借鉴经典文本的影响力增加小说的关注度与畅销度,对严歌苓而言,其创作中大量互文性手法的运用是出于主体能动的选择和有把握的技法使用。由此可见,“互文性”理论所强调的重复性与模式化的不可避免是有一定价值的,当然,也由于不断重复的人道主义高歌、对市民文化的暧昧迎合等,严歌苓的创作也面临着难以自我超越的难题。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心萌;吴冰倩;陈凌天;袁婷;;论严歌苓小说中的“窥视”书写[J];大众文艺;2018年24期

2 杨帆;杨亚丽;;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

3 俞春玲;;严歌苓小说中的戏曲叙事策略[J];写作;2019年01期

4 邱月;朱瑞鸿;;女性的命运时空:严歌苓创作的成长节点与小说的艺术特色[J];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03期

5 刘玄;;严歌苓小说电影改编热现象研究[J];电影评介;2018年04期

6 雷静;邓家鲜;;严歌苓创作中“文革”叙事的独特视角探析[J];新西部;2018年14期

7 杨晓伟;;严歌苓小说中女性的生存悲剧——探究其出国经验是阵痛还是资源[J];名作欣赏;2018年14期

8 马晓华;;浅析严歌苓作品中军人形象的独特性[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2期

9 赵鑫;;论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08期

10 徐建平;;无言坚守的英雄信念——读严歌苓《床畔》[J];文教资料;2016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槟;;移民的况味——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抒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白烨;;难以遮蔽的人性光辉——读严歌苓长篇新作《第九个寡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3 王诗琳;;畸形家庭中的健全人格——《小姨多鹤》中的女性形象及人性意识[A];华夏论坛2016年8月(总第一期)[C];2016年

4 张慧瑜;;“青年文艺论坛”第八期 《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A];《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青年文艺论坛·第八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付艳霞;认一个错的路有多长[N];经济观察报;2014年

2 徐迅雷;《金陵十三钗》中的救赎[N];科学时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妮;为写小说,,我当了把赌徒[N];环球时报;2019年

4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严歌苓:妈阁是座城,输了就起身也是赢家[N];中国青年报;2019年

5 青年评论家、编剧、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白惠元;对于严歌苓,编剧思维是基石也是束缚[N];文汇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吴雪阳;严歌苓:《老师好美》关注少年男女心理健康[N];中国青年报;2014年

7 晓昕;对日本战争遗孤的新诠释:以情感化解恩怨[N];中国青年报;2008年

8 乔叶;文学之心[N];河南日报;2016年

9 唐伟;让爱情与鲜花交相辉映[N];河南日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廉维亮;用什么占据中国人的思想高地[N];人民政协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蔡小容;论严歌苓:文学的舞者[D];武汉大学;2011年

3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周聚群;“红色”中国的“杂色”呈现[D];苏州大学;2009年

5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6 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瑞雪;论严歌苓的生命书写[D];郑州大学;2019年

2 李姣姣;严歌苓小说互文性特征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3 贾立文;严歌苓小说的文本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19年

4 赵影;从小说到影视—严歌苓作品改编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5 张跃;纳博科夫与严歌苓畸恋小说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6 王晓琪;严歌苓军旅题材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7 张成;《芳华》的红楼空间与人物塑造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8年

8 王柳烨;严歌苓移民小说女性形象文化身份困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年

9 刘盼盼;严歌苓《第九个寡妇》话语的修辞建构[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10 宋雅;论严歌苓小说中的边缘女性形象[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28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28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f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