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裔英籍作家萨尔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又译萨曼·鲁西迪、萨尔曼·拉什迪)是当代移民作家中极富个性与特色的一位。他喜爱以奇幻异想重写社会历史,以戏谑的方式书写严肃的命题,其创作常因在真实与虚构间的反叛性“越轨”引发巨大争议。《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 1981)是鲁西迪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主人公兼叙述者萨里姆所述的家族史在印度次大陆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其中充斥着大量神话元素与各类原型的变形复现。萨里姆既希望以个人记忆重新校对官方历史,又希望借魔幻反照现实,以具有鲜明自反性的叙述对神话、历史、个人记忆乃至现实经验的可靠性进行思辨,体现出以多重视角探寻真相的努力。与此相应,“幻”也不再仅意味存在的虚无或不符合事实的虚构,而是成为“真”的某种可能性。小说中对真与幻反思的目的不在于鉴别真伪,而在于破除以真伪区分真与幻的简单化认知,从而实现对经验之真的超越。论文着眼于《午夜之子》对真与幻的思辨性反思,意图通过辨识小说中的一系列原型并分析其应用,考察小说中现代化背景下的神话范式转变,说明对于真与幻的反思如何在叙述者的叙述中展开,并对叙述者乃至读者产生了何种影响。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首先通过梳理作家相关经历与小说创作背景,指出鲁西迪是在坚持文学内真实的前提下主张艺术创作的政治责任,说明真与幻的反思在其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及本论文研究角度的合理性。其次梳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不足,并介绍论文的基本思路与文章架构。论文第一章着意考察神话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范式转变。首先以萨里姆模仿先知受挫为起点,勾勒出以先知神话为代表的传统神话的现代转型路径。一方面,传统神话虽因“祛魅”效力减弱,但仍保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吸引力;另一方面,神话式的叙事则被用作赋予消费行为深度意义的手段。叙述者将传统神话放置在后现代语境中加以思辨,既为其超验、神秘之“真”的失落而惋惜,又对实用主义伪神话的虚假欺骗进行了批判,并由此反思了历史书写的可靠性。与先知神话失落相对应的是国家神话兴起,次大陆近现代史上的政权斗争形成了小说中另一条神话演进线索。在这两条线索中,不同种类的神话都在“适者生存”的更迭竞争中表现出暴力,然而,神话的暴力在维护自身话语的同时也暴露其虚幻,具有削弱自身的危险性。第二章主要考察作者对“乐园”与“地狱/炼狱”这两组神话空间的变形挪用。克什米尔山谷是充满了传统神话神性光辉的“乐园”,梅斯沃德山庄是留存了现代神话幻梦的“乐园”,江湖艺人聚居区中则充满了魔术戏法:“失乐园”主题随着三座乐园地理位置的递降而降格复现。小说借神话的失落与瓦解展示了现代性体验“断裂”与“堕落”的正反两面,反思了次大陆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承接“乐园”的递降,小说将“地狱/炼狱”挪至桑德班斯丛林,使之成为一个“撒旦式乐园”。萨里姆的丛林之旅与但丁在《神曲》中的冥界之旅相似又相反,他没有像但丁那样获得重生的信心,而是在返回比丛林更为残酷可怖的人世后承受理想的幻灭。萨里姆在这两组变形的神话空间中承受一次次打击,他的讲述既包含对现实的讽喻批判,也带有挽歌式的抒情意味。如果说,现实中遭受的挫败与打击是萨里姆进行思辨性反思的诱因,真与幻统一的神话及其在更迭中表现出的暴力为萨里姆提供了反思的材料,那么,萨里姆的反思则是通过其叙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在前面两章的基础上,第三章将考察萨里姆不可靠叙述的反抗作用。萨里姆的不可靠叙述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其所述之事与信史、常理之间存在误差,另一种则是在小说中的“元叙述”部分,萨里姆主动暴露自己叙述中的虚构行为、解说自己的叙述意图,或者进行自我怀疑。首先,萨里姆反向使用了替罪羊机制,其不可靠叙述以违背常理对迫害者及迫害行为构成反讽。在小说的元叙述部分,萨里姆则突出了自己的反抗意图,警示读者反思日常生活中渐趋隐蔽的迫害与暴力。其次,小说继承并发展了堂吉诃德与桑丘的伙伴关系模式,在两种对立视角的双向观照下,“真”与“幻”最终成为了一种相对性的存在。结语回顾全文论述,总结《午夜之子》感伤与荒诞并存的美学风格,以此阐明鲁西迪通过挽歌式写作反抗现实的艺术策略。对真与幻的反思使叙述者察觉到神话话语中的暴力,并促使他在叙述中实现了反抗。小说由此唤起了读者对“真”与“幻”复杂性的思考,以期祛除日常经验对“真”与“幻”的遮蔽,反思生活中渐趋隐蔽的暴力压制。小说充满现实指涉的书写最终实现了对现实的反思与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卫娟;阮彩伟;;复述:让神话故事神采飞扬[J];小学语文教学;2019年20期
2 陈俊;茂柏;;大禹神话园中的神话故事[J];武汉建设;2006年02期
3 姚赛巾;;神话故事类文本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视界;2016年14期
4 瞿卫华;;从《哪吒闹海》异构课看神话故事教学内容的重构[J];教育视界;2016年22期
5 牛春舟;;神话题材动画影片陌生化审美的艺术构建[J];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11期
6 周璐;;让想象在情感的温床中孵化——以神话、童话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33期
7 陈琳;;紧扣神话本质 培养学生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8年07期
8 王国美;;了解故事脉络,体察神奇情节——以苏教版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18期
9 范佳琪;;《中外神话故事》读后感[J];小学时代;2019年02期
10 张小红;;探索中国神话故事与课程的有效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19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何立红;;穿行在西方文学体魄中的希腊神话[A];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期座谈会资料汇编[C];2019年
2 何立红;;希腊神话的民族特质分析[A];荆楚学术2018年11月(总第二十五期)[C];2019年
3 何立红;;穿行在西方文学体魄中的希腊神话[A];荆楚学术2018年12月(总第二十六期)--第二十六届荆楚学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18年
4 王家安;公茂栋;;把灯“穿”在身上的“八仙”——山东沂蒙八仙灯[A];2015年11月(上)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振宇;解密神话故事的真相[N];新华书目报;2019年
2 邱振刚;沿着名画,走进神话[N];新华书目报;2017年
3 李治邦;用神话浸泡过的葛沽古镇[N];中国文化报;2017年
4 特约记者 张梅 杨汨;神话比较揭示人类拥有共同的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钟菡;中华神话:异于西方的另一种精彩[N];解放日报;2017年
6 罗丽;从现实到神话的艺术穿越[N];中国文化报;2017年
7 项静;神话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遥远自我[N];解放日报;2017年
8 俞耕耘 书评人 专栏作者;希腊神话的“小题大做”[N];长江日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薛伟平;以四重证据法重述“神话中国”[N];文汇报;2017年
10 迟子建;今天还需要神话吗[N];新华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曦s,
本文编号:2640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