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论纳博科夫作品中的“非道德化”

发布时间:2020-04-27 15:05
【摘要】:一直以来,学术界有关纳博科夫作品的研究,往往对其“非道德化”重视不够。这种“非道德化”是纳博科夫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体现,也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纳博科夫作品的“非道德化”,主要表现在对个人欲望、幻想的自我放纵;对社会道德所不容许的乱伦禁忌的漠视与突破;在强烈控制欲望中所表现出的唯我自私的个人至上主义。纳博科夫作品对“非道德化”的呈现,采取了双重视角、虚拟读者的后现代表达;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方面的描述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作者在作品中不出场,将其思想渗透到了作品的人物身上。纳博科夫作品中的“非道德化”体现出了很强的颠覆性,在艺术上,他采用元小说、戏仿、游戏性与黑色幽默,颠覆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在思想上,推崇个体独立性,反对集体对个体的压抑,体现出很强的个体至上的道德观念;在伦理上,通过为纯粹道德的辩护,对传统道德的挑衅,实现了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纳博科夫作品的“非道德化”并不意味着作者对道德漠不关心,他主要是反对传统道德对人的束缚,特别是对个体的压迫,反对文学作品承担道德教化的任务,主张用个体的、纯粹的道德对抗集体的、传统的社会伦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纳博科夫“非道德化”的局限性,过分强调个体道德和纯粹道德,将其凌驾于群体道德和社会道德之上,也会使个体道德和纯粹道德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佳林;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刘佳林;果戈理的另一幅肖像——纳博科夫《尼古拉·果戈理》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李小均;流亡者永在旅途——评纳博科夫的杰作《洛丽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4 刘佳林;纳博科夫与堂吉诃德[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4期

5 刘佳林;时间与现代自传的叙事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王卫东;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J];国外文学;200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玉莹;论纳博科夫艺术世界中的时间[D];南京大学;2012年

2 殷贝;在艺术中超越时间与自我:纳博科夫在柏格森影响下的文艺思想[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李伟;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及其渊源[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42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42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3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