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中的“二重奏”—论其宗教色彩与世俗因素
发布时间:2020-04-29 18:35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西班牙黄金世纪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在疏理四个世纪以来浩如烟海的学术史的基础上,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信与不信,即塞万提斯究竟是“罗马教会忠诚的儿子”,还是“善于伪装的”、“地地道道的人文主义作家”?论文采用形式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神话原型批评为策略,对《堂吉诃德》的另一组“二重奏”①即作品中的宗教色彩与世俗因素进行详细探讨,并最终回到文学上来,用虚构与真实、主题与情节等二元对立统一关系概括塞万提斯的小说创作观。具体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探讨: 第一,天使与魔鬼的共同召唤 塞万提斯的矛盾人生。正是西班牙帝国盛极而衰的复杂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这位一生都在宗教与世俗、富有与贫穷、高贵与卑微、荣誉与耻辱、天才与平庸之间挣扎的西班牙最伟大的作家。第二,堂吉诃德的原型。从堂吉诃德的双重诞生、击退魔诱、苦路、受难等主线情节,我们几乎可以清晰地看到基督原型的临在。吉诃德精神表现出的蒙召、信德、救赎、牺牲等思想都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不谋而合。此外,《堂吉诃德》和《圣经》也有很多共同的思想、概念和元素,例如“疯狂”、“被召叫”、“被拣选”、“平安”等。第三,《堂吉诃德》的世俗因素和人文色彩。《堂吉诃德》是一本神之书,同时也是一本人之书。塞万提斯不由自主地让人文主义的光彩绽放在他的作品中。但与此同时,他对文艺复兴以来的世俗倾向保持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批判态度。第四,《堂吉诃德》的虚构与真实、主题与情节。《堂吉诃德》首先是一本独一无二的文学作品。诗人的身份、讲故事的欲望背叛了作者的思想,令作品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掌控。小说中表现出的作者思想的矛盾正源于文学自身的规律,即“现实主义的胜利”。正是由于作者的小说创造观和审美情趣,即文学的虚构与历史的真实、塑造现实与反映现实、虚构的理想与世俗的真实相结合,使他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其主观意愿,本欲成为“罗马教会忠诚的儿子”,扫除蛊惑人心的、异端的骑士小说,捍卫正教,却无意中被人们读出了彻底的人文主义韵味。塞万提斯通过一系列具有两面性特征的主题,例如真假疯狂、基督教真爱与世俗之爱、友谊与利益等,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实现了主题与情节完美结合的文学“黄金定律”。也正是这样一种理想与现实、虚构与真实并存、主题与情节结合的文学开启了小说的时代。 总之,本文试图通过对上述四个方面的深入讨论,探寻塞万提斯对宗教和世俗的态度,并从文学角度分析其小说的两面性特征,争取在疏理的同时有所创新,为《堂吉诃德》寻求一种新的解读方式,也为我国的塞万提斯研究再添清新一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51
本文编号:2644876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5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玮;小说到电影[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4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44876.html